EVCARD共享汽车行业领军者——专访环球车享(EVCARD)总经理曹光宇先生

文汇网 2019-04-04 11:29:05 显示图片

自共享汽车发展以来,市场经历了大起大落,从各路资本的盲目追捧,到其悄无声息地回归理性,所经历的时间不算太长,却有不少网红企业由盛转衰,其没落背后的原因俨然为整个行业提供了最宝贵的经验。共享汽车行业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之大,接连倒闭的企业数量之多,难免会让外界心生忧虑,共享汽车市场这块蛋糕真的没办法吃下吗?

为此我们采访了环球车享(EVCARD)总经理曹光宇,作为最早踏足共享汽车这个行业的“领军者”,他会对整个行业以及2019年EVCARD的业务战略发展有着怎样的想法以及规划?

微信图片_20190404112544.jpg

问:请您先介绍一下EVCARD今年的发展战略调整,具体是什么样?

环球车享(EVCARD)总经理曹光宇:环球车享的分时租赁业务在全国推广已经三年,成立于2016年5月份,在近三年的发展过程中,从运营的城市一直到车队的规模,再到用户的数量,都在发生着快速增长。

第一,随着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出现,单凭这样的方式有些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尽管我们的网点也在快速的布局,但在实际运营中,网点与所有用户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都紧密的靠在一起,用户还是有一些取车还车的不便。

第二,其实各个网点上车辆的进出需求在不同时段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网点上车辆分布的不均匀。比如:在高峰时段,有一些网点车辆还的太多,我们称之为爆点。还有一些网点上当时需求很多,但是没车。这是第二个不平衡。

第三,我们的车辆情况现在也更多样化,对于用户的不同需求,也需要平衡一下车辆的使用便捷性以及整个用车的费用,这些方面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不对称的差异。

针对这些,我们在原来的“分钟计费、一点借N点还”的分时租赁模式上,按照每个运营城市的客户需求,新增以“起步小时+超时分钟”的组合计费的新分时租赁模式,并配合不同时段的优惠用车套餐。并积极推进“分时+智能”的组合模式。

在网点布局方面,EVCARD注重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连通,与当地交通深度融合进行科学的网点调整,EVCARD已成功将其服务网络拓展至全国64座城市,截止今年10月,EVCARD在全国42个城市中的交通枢纽内设立网点近200个。部分因场地、硬件等条件暂时不能设立网点的交通枢纽及酒店,我们也在其周围一公里范围内设立了租赁服务网点,总数超过1218个,同时,在长三角26座城市中入驻18座,实现了69.2%的城市覆盖率;在珠三角地区以广州为支点发展,广州和佛山的车辆超过1000辆,华南地区超过3000辆,EVCARD使城际之间的全天候通勤变成现实,连通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经济区。

用车场景方面,EVCARD自2017年就开启了车辆升级之路,2017年12月上线的10000辆荣威SUV ERX5和2018年12月上线的10000辆荣威Ei5,从续航里程、快速充电、后备箱空间等多方面,都能够满足多类别多场景出行需求,从而吸引用户增加使用频率、延长租赁时长,满足更多场景下的“刚刚好”。

以上,我们是针对用户的需求以及我们存量车的多样化、网点布局的合理性等这些方面来逐步地细分市场,从而实现精细化运营战略。

问:您说精细化运营之后,我会觉得对企业来说,在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要求更高,项目运营成本投入是否会增加?成本提升之后,模式是否会有创新?

环球车享(EVCARD)总经理曹光宇:一个是关于后台的技术平台的持续升级开发。另外一个是关于前端运营的针对性服务。大的方向是从后台的技术开发肯定是要持续投入的,

从前端来说,我们现在的经验如果细分产品类型,对我们服务的成本总体是降低的。因为车辆的使用率上去,我们的服务变得更有条理,效率也高。总体上前端,只要我们的平台能够支撑我们的运营体系,针对这个细分搭建合理,我们前端成本是降低的。后面的开发确实需要有很多的工作,首先一条就是我们要把它细分出来,就必须得建立一个分类的标准,对这些用户的数据、运营服务的数据、车辆使用的数据、网点的数据要纷纷打标签,并且把这些标签要按照一些方法重新分类,分类出来以后,每一个分类的数据怎么用,从后面的方法论研究到技术平台,一直到前端,其实需要有验证的过程。这个是需要持续投入的,但这个本身就是要持续做大企业的价值。这个对于一个小的运营主体的公司,其实这个短期很难具备投资能力。对于大的公司,一个是要有投资能力把这个价值做起来,但是光有这个不行,还得在运营过程中不断验证,验证让它的有效性高了,同时验证这个商业模式盈利,这别人才能进来。

我们现在有一个优势,就是整体上汽集团体系下,在人工智能实验室,还有云计算平台,以及大数据业务部这一块融合起来,我们在持续的做一些这个事情。包括打标签,我们也是一次不可能把所有标签都打齐了,但是我们逐步的关于数据的标签、分类,后面的持续和运营结合起来改进,都是在推进。

问:您前面也讲到EVCARD对车辆进行升级,那么新车型EX21是否会成为将来EVCARD的主推车型?

环球车享(EVCARD)总经理曹光宇:我们会根据用户的细分需求不同来规划车型,其实我们车型配置也不一样。这一款是我们城市短途快速出行的车辆,是A0级车辆,后面我们还有A级车、B级车。现在全国大致的比例,A0级车和A级车和A级以上的车辆是7:2:1的比例,就是大多数短途出行是在70%范围内,公路和商务出行是20%范围内,个性化出行是10%范围内。

问:前几天新能源车补贴政策也出来了,我看到行业内网约车分时租赁大家都是超预期,因为之前网传版本是按中央补贴按购车是0.5系数,但最后结论是0.7。有观点说比之前网传版本好,但是和去年又不一样,这次还是打折扣了给了财政补贴。但也有观点说,新的补贴里说了要资金预拨付。我想问的是,对于我们这些资产运营企业来说,这种财政补贴的变化,包括这种细则的变化,对我们来说到底是利空还是利好?另外,购车资产包袱的话,对我们来说是不是比较大的一个包袱?一般来说,我们怎么用其他的管理方法化解这个资金压力和相关的成本?

环球车享(EVCARD)总经理曹光宇:您刚才提到一个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年度有个退坡调整,延伸到跟我们间接相关,为什么说间接相关呢?因为直接相关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制造主体、生产主体,跟它的成本相比起来。其实补贴政策这一定是一个短期行为,而不是长期行为。为什么新能源汽车需要补贴?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现在发展还是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这些企业还没有产生自己的规模效应,所以要有政府的补贴来平衡它的成本,让新能源车成长起来。

对我们作为一个运营主体,实际上关注的是这个车辆能够进入我这里面的采购价格,就是成本。这个是大家的综合比较。从现在来说,我们是以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为主,这个是倡导一个绿色出行。但是回到算账的时候,其实要跟传统车做对标。对用户来说,我要的是我的出行的保障,车辆的性能以及车辆使用的驾驶的感受等等,对我们来说选择倾向于新能源汽车,但是这些材料一定要跟市场上同类车型能够对标比较,合适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导入。这个方面我觉得我们是一个间接影响者,无非就是说这个车辆在新的补贴政策下,它跟去年同时期对标起来,它的价格有多大变化或者没有变化。

问:有些人说现在很多用分时租赁包括共享出行的经济,他们是对车企的销量的消化者,您对此怎么看?

环球车享(EVCARD)总经理曹光宇:对于一个每年销售量不大的汽车主机厂来说,作用确实比较显著。但是对于一个大的主体来说,不一定这么想。

比如现在是上汽集团下面的企业,上汽集团去年汽车整车销量是705万辆,我们现在三年累计,全口径的车辆是4.5万辆,就是说对它来说,这个是很小的一个比例。

第一,它本身靠这个渠道的话,其实对它没有多大影响。

第二,实际上从上汽集团能够投资这个,主要关注的就是未来出行的一种市场前景。从现在来说,我们更多的还是回到我们的本原,我们的经营商业模式怎么样能够逐步成熟起来,我们的企业自主的价值能够做起来,这比对它来说多带来一年几万辆的销售的价值大得多。

微信图片_20190404112553.jpg

问:请您介绍一下最后一公里的项目?

环球车享(EVCARD)总经理曹光宇:我们最初计划要做“最后一公里”这个项目的出发点是从用户的实际使用的需求来考虑的,在出行过程中,从开始阶段到达最终目的地,往往跟他实际的目的地不匹配,这样大家无论用哪种方式出行,经常都会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痛点,除非私家车或者出租车可能这些方面会好一点。但是无论是利用公共交通,还是现有网点取还的分时租赁,其实都存在最后一公里的痛点。

针对这些,大家想的更多的是从技术路径上来解决,像自动驾驶里面就是首末点之间自主取车、自主还车,就是自动泊车这个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已经成为我们自动驾驶技术研究、应用、探索的热点区域。

自动驾驶会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最后一公里的自主泊车,另外一个是在高速公路上的自动驾驶。“最后一公里”的项目解决用户的痛点,举个例子,如果在出发点的时候,没有一个现成的网点有车,他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又和网点有一定距离,这个时候下车以后,这些车辆能够以自主泊车的方式到达停车位,从运营和用户需求上,都能够解决目前的困境。这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方向,EVCARD以及股东方上汽集团,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方面所积累技术的结合,对这方面做了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应该说目前我们技术开发处于领先水平,在这些车型上,这个技术状态已经实现了。并且我们在相对封闭的测试区,就是在上海国际汽车城、汽车博览公园也有一些站点在不断测试这样的技术。从目前来说,我们技术状态上已经齐备了,只不过这个使用要在开放环境下使用,涉及到道路交通法规的管理许可。在商业化使用的时候,可能还要再等一段时间。

与我们而言,目前技术在不断的开发、完善。另外,对于技术先期的展示、宣传,我们也会选取组织一些用户在空余的时间进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