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的《生之欲》与梵高

文汇网 2019-09-09 10:29:35 显示图片

黑泽明带内.png

▲《黑泽明之十二人狂想曲》 [日]岩本宪儿主编   张愉主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电影让我们看到自己未曾知晓的世界,它是一扇极具魅力的窗。“电影天皇”黑泽明将东方电影带进世界视野,是第一个被世界电影人共同视为导师的亚洲导演。

本书由日本早稻田大学岩本宪儿、武田洁两任日本映像学会会长执笔,多位电影专家从不同维度对黑泽明电影进行深刻的剖析,带你进入电影大师的影像世界。


《生之欲》是黑泽明电影中最冒险的作品

我们姑且认为黑泽明至其晚年最后时期都一直在拍优秀的电影。但是,他满怀热忱地制作电影,并且得以拍出与其热忱相称的作品的时期,应该可以认为是战后的15年。其中尤其以拍摄1952年的《生之欲》及之前1951年的《白痴》和之后1954年的《七武士》这三部作品时期,是黑泽明拍电影最有热情的时期。

《生之欲》海报内.jpg

▲电影《生之欲》海报

且不论对《白痴》的普遍差评,仅是考虑《白痴》《生之欲》《七武士》的片长都大大地超过了两小时,即可断定黑泽明在这个时期是最有创作热情的。这种热情当然会带来杰出的作品。事实上毫无疑问的,在黑泽明30部作品中,最获好评的并非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大奖的《罗生门》等影片,而是《生之欲》及《七武士》。

但即使是这样的《生之欲》,与其他的黑泽明作品相比较,也并未让人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

在黑泽明的作品中,有很多如像《白痴》《蜘蛛巢城》一样是有原作的,也有像《我对青春无悔》和《泥醉天使》这些没有原作的作品。《生之欲》和《七武士》也没有原作,仅是依靠编剧们的创作进行拍摄,但其具有丰富的故事性,丝毫不比有原作的作品逊色。

同时,黑泽明从初期至晚年的作品,对现代题材和历史题材均有涉猎。总体来看现代题材较多,历史题材也不在少数。《生之欲》是现代题材,讲述不像如今这般有着很好境遇的公务员的故事,《七武士》则是以战国时代的农村为舞台的历史故事。

黑泽明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为正义而行动、为他人而尽力的角色,他的作品中有不少让人觉得肉麻的人文主义场景。而这一点正是支撑黑泽明作品的基本要素。

《生之欲》的主人公也是一样,在死亡来临之际变身为一个全力助人的人。木村在主人公死后灵前守夜那场戏中说的话即为其典型。木村以悲怆的声音把死去的渡边的美谈如此这般地娓娓道来,有很多观众会觉得扫兴吧。但正是这种可以说是过于滥情的人文主义,在很多黑泽明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主旋律,可以称之为黑泽明电影的精神气质。

这样看的话,《生之欲》既可以说是许多黑泽明作品的集成之作,也可以说与其他黑泽明作品相比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如果说《生之欲》是黑泽明电影中最冒险的作品,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意外?

对于《生之欲》评价的分歧之处,应该在于能不能自然地接受作品后半部中令人生厌的溢美之辞。若要问我的真实感受,我会说即便是放到那个时代背景里去,也无法接受这样的死和溢美之辞。在这一点上,我没有给《生之欲》很高的评价。但是,即便《生之欲》中有如此大的瑕疵(?),作品也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几方面独创性而瑕不掩瑜。我对这部作品的兴趣所在,正是其独创性。


戴帽子的肖像画

很多人都知道,黑泽明年轻时曾经想成为画家。关于这点,读一下黑泽明的自传《蛤蟆的油》就很清楚了。他还在1952年10月号《艺术新潮》中说过,“我在17岁之前一直立志想成为画家”,并在之后的文中详细记述了他喜欢的画家们,“喜欢的画家有:后印象派的塞尚、梵高、高更、卢梭,日本画的铁斋,当代的前田青邨等人。说句题外话,我从很久以前就在琢磨,想用最好的彩色技术拍摄梵高的一生”。

我们很容易就能从黑泽明的电影中找到关于这句话的印证。《电车狂》里鲜明的色彩会使人联想到梵高和高更的画作。对于他想成为画家的愿望以及他所热爱的绘画作品,黑泽明留下的《影武者》中数量庞大的分镜头画稿就是最好的证明。其实无须赘言,黑泽明有一部影片《梦》,里面有一段场景引用了梵高的名作《阿尔的吊桥》(《朗格卢瓦桥》),甚至让在麦田里勤奋作画的梵高本人(马丁·斯科塞斯饰)也出场了。总之,即使这部电影不算完美,但也是80岁高龄的黑泽明实现了他40岁时说过的“梦想的作品”。

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黑泽明喜欢梵高的作品毋庸置疑。那么,这样一位令其心仪的画家,给他带来的影响难道只局限于色彩方面吗?如果说人们喜欢某位画家,我觉得一般不会只喜欢那位画家的色彩。黑泽明每每提到梵高是他喜欢的画家,恐怕并不仅是因为其作品,更是因为梵高的人生是他感兴趣的对象。不然的话,即使是闲谈,也不可能产生“想用最好的彩色技术拍摄梵高的一生”的想法。黑泽明想用电影拍摄的,除了梵高的画作,同时不是还应该有梵高的人生吗?

黑泽明不只用他的彩色电影证明了他喜欢绘画以及醉心于梵高的事实。在他的黑白电影中也同样能见到绘画风格的影像。志村乔饰演的《生之欲》主人公渡边堪治的镜头正是最好的例子。

主人公渡边.jpg

▲《生之欲》中的主人公渡边

主人公渡边的出场紧跟在电影开篇的X光片之后。虽然这时还看不出来,但当看到知晓自己患上了胃癌、走在从医院回家路上的渡边时,我立刻觉得在哪儿见过这个人。那是在《生之欲》,当看到因为帽子在欢乐街被抢走而去买了新帽子戴在头上的渡边时,难道只是我觉得他跟梵高画过的若干肖像画,特别是1887年在巴黎画的戴着帽子的《自画像》以及《汤吉老先生》是如此的相像吗?虽然黑泽明并未提过是在模仿这些油画作品中的人物,但是这里介绍的戴帽子的《自画像》和《汤吉老先生》与渡边非常像。黑泽明在《蛤蟆的油》里提及了梵高、莫里斯·郁特里罗的画集,这些有名的油画作品他当然是知道的。

梵高自画像.jpg

▲梵高的《自画像》

《生之欲》中黑泽明的独创性在于主人公渡边压倒性的存在感。成为一部优秀影片的捷径,首先就是主人公的视觉魅力。《生之欲》中渡边的形象能让人联想到梵高的《自画像》以及《汤吉老先生》,仅就这一点而言,在黑泽明作品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梵高在1880年前后通过自学开始走上画家之路。经亲戚介绍,梵高曾在海牙和伦敦的画廊里工作,但因觉得这个职业并不适合他,于是辞去画商的工作,决心去当牧师。但是,因没能通过牧师资格考试,只好放弃。这是1875年左右的事。最终,作为见习传教士的梵高来到了比利时南部炭矿区,严格遵照《圣经》进行基督教的传教工作,舍己为人,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布施给了穷苦之人,但在旁人看来这些做法都是像疯子一样的过激的宗教行为。因此,梵高被传教委员会罢免,从而下定决心走上了画家之路。

梵高在四五年左右的练习时期中以大量素描为主,他所画的大多是在农村辛勤劳作的人们。之后,他于1885年创作了其初期代表作《吃土豆的人》。

看到这一时期梵高创作的作品,不由得令人想起年轻时的黑泽明想成为画家并加入无产者美术同盟的往事。在1929年的第二届无产者美术展中,黑泽明送了五幅作品参展:《建筑工地的集会》《农民习作》《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致农民组合》和《致劳动组合》。遗憾的是,包括这些作品在内的黑泽明那一时期的作品似乎都没能留存下来,但我们可以看到黑白照片版的《建筑工地的集会》。通过这五幅画的标题和印刷版的《建筑工地的集会》,我们不难想象这是一些赞美无产者运动、劳动者和农民的绘画作品。从这些我能感觉到黑泽明在年轻时代的彷徨中立志学画和年轻的梵高步入画家之路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从《建筑工地的集会》中对劳动者群像的刻画方式,联想到《生之欲》及《天国与地狱》中的普罗大众的形象刻画,可以明显感觉到黑泽明学习绘画对其日后的电影创作产生了影响。

例图中介绍的梵高的两幅画作都是1887年创作的。这时期的梵高生活在巴黎,一边上美术学校,一边结交图卢兹·劳特列克等人,努力从巴黎的画家们那里汲取新的技法。戴着帽子的《自画像》,画的是勉强处于精神安定期的梵高。另一幅《汤吉老先生》,画的是一位在巴黎经营画材店、平素经常照拂画家们的老先生的肖像画。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巴黎以北35公里一个叫奥维尔的村庄开枪自杀,7月29日去世。第二天下午仅有十人左右出席葬礼,其中就有专程从巴黎赶来的汤吉老先生。从梵高的画中就可以感觉得到老先生的善良,当时在他的画材店里也经常能看到塞尚和高更等人的身影。

汤吉老先生.jpg

▲梵高的《汤吉老先生》

志村乔出演过多部黑泽明作品,很多人都认为《生之欲》是作为演员的志村乔的代表作。《泥醉天使》《七武士》中的志村乔虽然也非常出色,但《生之欲》中志村的存在感和鲜明的造型,与梵高的肖像画一般无二。经过了《泥醉天使》中平民区小酒馆里的医生、《野良犬》中的老刑警,以及外表被视为是渡边前身的《丑闻》里的无良律师,志村终于在《生之欲》中塑造出了具有压倒性存在感的、得了胃癌的市民课课长的形象。

《生之欲》第三章伊始,有渡边和梅菲斯特式的小说家一起走在夜晚的欢乐街上、帽子被人抢走的场景。但是,他并没有去抢回帽子,而是在作家的建议下买了一顶漂亮的新帽子。从戴上新帽子那一刻起,渡边便逐渐走向故事的核心。

电影结束前,为渡边守灵的时候,来了位穿着制服的警察。他带着前一晚在公园捡到的渡边掉落的帽子前来上香。之后,出现了著名的那一幕:坐在秋千上唱着《船歌》的渡边。不知不觉中,帽子这个小道具成了渡边的重要象征。

黑泽明极其有意识地,特别是从第四章开始,用了很多戴着帽子的渡边的镜头,尤其是他的面部特写镜头。这点很好地证明了,电影与绘画一样,人物的面部或者说肖像画是多么重要。这一点对于曾想成为画家的黑泽明来说体会至深。


作者:岩本宪儿 主编
编辑制作:薛伟平
责任编辑:周怡倩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