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非通用语学科大有可为”!早在1951年,这所高校就设置了非通用语专业

文汇网

微信图片_20211208163559.jpg

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非通用语专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日前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的非通用语学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非通用语学科大有可为。

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分指委主任委员姜景奎认为,在新时代中国非通用语事业最重要的使命,是为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提供知识供给。新时代、新文科建设需要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非通用语人文社科学者。

非通用语学科布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地域的特殊性,既有“小而精”的特点,又需要担当“大而全”的使命。国务院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金哲俊认为,全国非通用语专业要传承历史经验,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区域国别研究意识,完善教材体系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咨政服务能力。

培养高水平非通用语人才,离不开高校力量。记者了解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非通用语教育可以追溯至1951年。彼时,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开办了东南亚语文系,含印尼语、缅甸语、越南语三个专业。

微信图片_20211208163226.jpg

如今,上外共设立22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开设了18种古典和现代非通用语种课程,拥有亚非语群博士点、硕士点以及欧洲语群硕士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非通用语种教学方阵。

从最初的培养单一语言技能人才,到复语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再到现在“多语种+”卓越人才培养,上外非通用语学科发展顺应了各个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非通用语学科创造了更大的历史机遇。上外将在“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人才培养理念引领下,探索跨"语种、专业、学科、院系、学校、国家",通"历史与现状、政策研究与学术研究、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融"语言能力、学科能力、政治定力、话语能力"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

本次论坛由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分指委、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承办。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上海外国语大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