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视讯⑤丨人文之城如何打造?听听这些名人代表怎么说 | |
蒋竹云 | 2017-01-19 20:40 |
每年两会上,我们都能见到一些十分熟悉的面孔,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舞蹈家黄豆豆、作家陈丹燕……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这些文化名人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了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如何将上海真正建成一座人文之城,发展公共文化的同时留住历史与文化基因? 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
市人大代表、上海滑稽剧团表演艺术家王汝刚:
开设特色剧场,弘扬本土文化
作为多年的老代表,市人大代表、著名滑稽戏表演艺术家王汝刚近年来一直关注着上海的剧场配置。王汝刚代表告诉记者,近三年来,“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建设让许多小剧场在修缮后重新焕发了艺术生命。但是剧场有了,但里面“装”什么内容呢?
王汝刚代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希望能打造一些特色剧场,比如本土剧场、海派剧场……让滑稽戏、沪剧、曲艺评弹等上海人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轮流演出。” 王汝刚代表表示,上海本土文化正处在十分艰难的境地。上海小囡不会说上海话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这是很不应该的。希望通过特色剧场的打造,能让本土文化有一块立足之地。
此外,王汝刚代表还建议,打造特色剧场要注重“商、文、旅”三赢。“我一直有个剧场梦。年轻人晚上带着爸妈去特色剧场看戏,时间早的话可以在旁边吃顿饭,看完戏买些礼品回去,出门就是地铁去哪儿都很方便。”王汝刚代表说,这样一来,剧场周边区域的“商、文、旅”都能被带动起来,城市也因为剧团而更有活力。
市人大代表、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会长黄豆豆:
让社会舞蹈团体也能站上国际舞台
去年10月,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正式落成开放,为舞蹈着提供了国际一流水准的排演场地,成为文艺届一大喜事。
“这个平台不仅是专业舞蹈团的‘家园’,也应该属于所有热爱舞蹈的人。” 市人大代表、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会长黄豆豆表示,市民舞蹈团体和校园舞蹈团体已经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我每天晚上散步的时候,总能看到在跳广场舞的阿姨们,他们高涨的热情特别有感染力”,黄豆豆说,最近自己也在给300多位广场舞的阿姨们排练一个春节演出。阿姨们的精神面貌和对待演出的那种态度,令他感动也令人振奋。
然而,由于社会舞蹈团体的演出多为公益性质,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承担国际舞蹈中心的演出费用。因此,黄豆豆代表建议,在现有的面向社会的公共文化建设经费中开辟绿色通道,优待社会舞蹈团体和校园舞蹈团体,让他们能通过申请经费补贴等方式,站上国际舞蹈中心的舞台,与全世界的舞者进行交流,一起舞出幸福感。
作家陈丹燕:
用公共雕塑为城市留下文化基因
根据规划,到2017年底,上海将基本实现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这将成为市民和游客体验上海特色、品味历史文化、欣赏风貌景观、感受城市气息的标志性空间场所。
“在杨浦滨江带的设计规划中,我发现了一个很赞的设计!”市人大代表、作家陈丹燕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公共空间建设中文化性的体现。陈丹燕代表说,杨浦区是上海早期的工业区,有着大量的传统工业文明遗存。为了保护和展示“百年工业”的文明底蕴,杨浦滨江带的地面上将绘制一份地图,告诉来往的市民游客这里曾经屹立的是什么建筑。
“这就像一个地面上的纪念碑,在向上海早期工业给这个城市带来动力致敬。”陈丹燕代表表示,她一直希望上海能在发生过历史文化事件的公共空间里,为给这个城市留下深远影响的人物和事件放置公共雕塑,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历史。“我一直呼吁,在公平路码头为曾经在这里奉献血汗的码头工人立一座群像。”陈丹燕代表说,一座小小的雕塑占用不了多大的地方,却能为城市的留下历史和文化基因。
同时,陈丹燕代表还提到,每个市民都有义务爱护公共空间的设施。因此,她建议为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制定一个统一的、具有执行力的规范守则,让每个市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本文系文汇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陈龙摄像,王卓剪辑
来源:文汇 |
责任编辑:孔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