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医生,全国人大代表刘艳关联出了更多养老服务中的现实问题 社区养老照护需精准识别供给管理 | |
2019-03-07 07:44:30 作者:顾一琼 |
在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托老所,老人们正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从事手工艺品的制作。本报记者刘栋摄
■上海,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预计2030年常住人口老龄化率将超19%。社会、家庭、个人面临的养老压力急需纾解。但是,相较于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养老服务仍存在着供给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
■今年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门联合发布《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要求到2022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再见啦,小伙伴们!我要去当养老医疗照护员啦。”这不是笑话,而是一名家政钟点工最近发在朋友圈的“告示贴”。
目前在上海,具有医疗照护资质的养老护理员处于“紧缺”状态。去年开始,外来从业人员接受相关培训,可享受市区两级财政补贴,培训考试费用全免。钟点工们很现实:免费拿证绝对不能错过,相当于多一条谋生出路,至于做不做养老照护、能不能做好暂且另当别论。
从事涉老医疗照护的人员紧缺,但是准入门槛过低会带来负面效果——这个身边的小故事、这个显性的矛盾,在全国人大代表、台盟中央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的心里埋下了隐忧。出于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严谨审慎,她关联出很多现实问题:养老服务的供给准入门槛究竟该怎么设,养老照料资源是否被有效统筹,相关人员的服务能级是否适应新需求……
在全国两会现场,刘艳提出建议: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要讲求“精准化”——即建立一个以需求和获得感为导向、正式和非正式照料相结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信息和智能技术为手段的社区养老照护模式,精准识别不同养老人群、精准供给养老服务、精准管理服务过程。
社区养老服务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社区养老当下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服务供需管理有待完善,缺乏完整统一的需求评估体系,导致有关部门难以掌握老年人群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群体的真实需求,无法精准制定适宜的服务计划,更无法精准评估服务效果;照料资源有待统筹,目前社区的老年人照料资源主要以政府主导的托养设施建设和居家服务为主,非正式照护资源值得进一步挖掘,养老顾问制度需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各方面人才储备及人员专业能力建设不足,原有模式下的服务人员已无法满足需求变化,需要开展系统化的人才引进、培训、评估等工作;服务监管机制也有待健全,监管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程度不高,缺少对服务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缺乏完善的第三方监管和服务对象反馈机制,对全面改善养老服务质量的作用有限。
以享受长护险政策、接受社区居家照护之前的需求评估来说,评估包括一般医学评估、身体功能评估、精神心理评估、感知觉与沟通能力评估、社会评估等。这些综合专业知识评价需要评估员有专业水平及客观公允的态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评估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同机构的评估等级结果常常不同;另一方面,个别评估项目要通过询问、观察等方式进行,定性多、误差大,特别是遇到弄虚作假时,很难准确鉴别、定性。种种偏差,造成了“长护险”资金浪费流失。
评估需求、匹配资源都要精准发力
要打造“精准化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刘艳认为首先要探索建立更精准的需求评估体系: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信息化平台,重点针对半失能、半失智、高龄、独居老人等人群进行需求分析、个案管理,逐步实现动态跟踪和分析,合理规划服务、对接资源;通过梳理和分析需求,尝试建立养老需求数据跟踪和分析模型,通过信息数据的汇总互动,合理分析、预判情况,定期提供政府部门作决策参考。
社区照料资源的匹配和整合也要“精准”。刘艳建议借鉴香港地区以政府购买老年社会服务的形式,在专业社会组织的辅助下,建立非正式支持系统,以补充正式照料体系的不足;也鼓励社会力量介入,整合照护资源,促进医疗、健康、养老的融合,提高照护资源的利用;要重点支持和培养养老顾问,配套建设老年专业社工督导制度,鼓励市场主体探索“养老管家”或“照护经理”等专业岗位,健全养老顾问工作体系。
社区养老人力资源储备和赋能是实现精准的关键一环。她建议建立涵盖公共咨询、需求调研、需求评估、服务监督等养老基础队伍的培育管理体系,开展人力资源评定、专业能力建设和建立激励制度等工作;特别是要加强社区养老人才教育培训,将养老服务的培训需求与供给进行精准匹配,高效实施分类分级培训,加强对养老服务和管理人员的赋能,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加快制定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
如何注解“精准”二字?刘艳提出,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加快制定相关养老服务质量标准,鼓励社会各方探索建立相应企业和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加快研发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全过程管理及质量监管系统平台,形成数据库,支持对养老服务进行大数据分析;建设养老服务信用评价系统,收集服务机构、服务人员的基础和信用信息,并与其他信用系统互联互通。
此外,刘艳还建议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尝试“互联网+”方式,加快智慧养老建设。比如,可在社区养老紧急救援体系、养老用品共享租赁服务、社区照料监测大数据系统等方面进行重点探索和尝试引导社会力量与各大高校共同投入社区养老方面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和实践,鼓励智慧养老产品、健康管理设备、健康养老信息化平台等的设计开发,以创新带动养老产业的蝶变。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 顾一琼
编辑:周辰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