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挡加速,以创新实现“且保护且宜居” | 两会时间 | |
2019-01-30 06:54:25 作者:顾一琼 |
俯瞰黄浦区老城厢。本报记者袁婧摄
黄浦区,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所在地,是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然而,高楼林立的繁华之下,却隐藏着高密度旧式里弄和老房简屋——黄浦区也是全市旧改任务最重的城区。目前,全区还有各类旧式里弄房屋204万平方米,其中二级旧里以下房屋81万平方米,还有6.5万户家庭过着“拎马桶”的生活。旧改,成了黄浦区最大的民生痛点。
去年,在市领导及相关部门关心支持下,黄浦区自我加压,把全年完成旧改目标从年初确定的5000户增加到7000户,火力全开、攻坚突破,最终签约7260户。
市人大代表、黄浦区区长巢克俭透露,今年黄浦区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旧改,按照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任务的总体目标,从今年起到“十四五”期末的七年时间,每年都要完成征收8000户,同步以留改等多种方式改造一批里弄旧房。换挡加速推进老城厢旧改,回应群众期盼。
今年要关注成片征收和毛地处置
去年,黄浦区旧改的成功案例就是位于老城厢的福佑地块。该地块位于老城厢内,是黄浦区余留体量最大、房屋结构最差的地块,居民们对于彻底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极其迫切。福佑北块旧改征收启动当日,签约率便达到了90.6%,不到一周达到98%,无论是签约速度还是签约比例,都创下黄浦区大体量旧改项目的新纪录。
巢克俭说,这个新纪录一方面真切反映出老城厢居民对旧改发自内心的支持和期盼,更重要的,为后续攻坚突破指明了路径。
据悉,面对今年旧改8000户的目标,黄浦区将聚焦两方面攻坚:
一是成片征收。重点放在“规模和密度最大、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最差、群众改造呼声最强烈、对提升城区形象和功能撬动力最强”的老城厢地区,加强资金、房源、队伍等关键要素保障,全力推进成片征收。
二是毛地处置。黄浦区有历史遗留毛地项目16个,其中旧里房屋密集,开发前期投入巨大。由于项目被搁置,居民翘首企盼旧改。黄浦区将进一步细化毛地“一地一策”“一项目一方案”研究,加强与各开发企业的沟通督促,千方百计推动企业启动开发。
聚焦重点区域推进旧改和更新融合
当下,黄浦区涉及外滩、人民广场、老城厢、衡复四处历史文化风貌区161个街坊,还有风貌保护扩大街坊84个;全区范围内拥有优秀历史建筑289处,占中心城区总量的27%。
具有保留保护要求的这些项目又与黄浦区亟待推进的旧改地块高度叠合。为此,黄浦区将强化规划研究,统筹研究功能提升、配套完善和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推进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
据透露,今年黄浦区将聚焦三大重点区域,推进旧改和更新融合。
老城厢片区,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风貌保护,在推进老城厢旧改的同时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满足民生所需;充分挖掘老城厢地区的发展潜力和活力,使其起到联系外滩金融集聚带和新天地功能区、促进区域中部崛起的重要作用。
外滩“第二立面”,共有老大楼177幢,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显著世界影响力,将积极推进“第二立面”功能置换,要把这些老建筑利用好、发挥最大效益。当下,已对“第二立面”141幢老大楼梳理形成“一楼一档”,并从服务全市重大战略功能布局出发,对该区域功能定位、更新路径模式和产业布局进行了研究,外滩·中央、老市府大楼、国际医疗中心、外滩源二期、190街坊等五个项目已先期启动。
北京东路地区,新中国成立前曾是“金融一条街”,后来成了有名的“五金一条街”,如今低端业态和衰败的空间品质与区域价值不相匹配,更新转型迫在眉睫。黄浦选择了具有百年历史、且有很高保护价值的里弄“承兴里”项目进行试点。通过综合整治修缮改造,整体保留里弄房屋建筑的肌理和风貌,同时调整内部结构,实现每户居民厨卫设施独用。这一“留改”新方式无先例可循,其中,通过抽户方式降低房屋居住密度和使用强度等探索都是全市首创。
多措并举,推进“品质生活”系统工程
在黄浦区,城市更新和旧改已不是简单地“拆房搬人”,而是一项立足于满足居住生活需求、创造品质生活的系统工程——既要创新提速房屋征收,又要立足区域实际,兼顾到不搬迁的居民如何改善条件、享受高品质生活。
针对房屋结构较差、存在安全隐患、无风貌保护要求的多层小梁薄板房屋,黄浦区积极探索通过搬迁过渡、拆除重建、原地回搬的途径,实施卫生设施改造、厨房工程等诸多惠民项目,努力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最早完成的聚奎新村项目,居民回搬后反响很好,成了“样板”;去年,复兴东路404弄项目也已完成施工。今年将有序推进火腿弄、保屯路211弄等试点项目。
针对暂时无征收或者留改试点计划的房屋,因地制宜推动房屋综合修缮,尽可能改善居住条件,每年受益居民超过1万户。同时通过综合厨卫工程、架空线入地、雪亮工程等项目,提高老旧小区的舒适度、整洁度和安全感。
针对老城厢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阻碍道路畅通的房屋,结合环境综合整治,创新实施“拔点”。比如在梦花街,部分路段过于狭窄,救护车、消防车开不进去,黄浦区将其中19户影响通道通行的人家“拔点”置换出来,打通了“生命通道”。
此外,结合“美丽家园”建设,不断创新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比如,小东门街道为家中缺少独立厨卫的居民打造了“邻家屋里厢”生活服务站,“合并同类项”,集成提供服务。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编辑:孙欣祺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