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创产业园区迸发集聚效应,点亮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2019-06-17 06:47:09 作者:黄启哲

微信图片_20190617054450.jpg

▲德必虹桥绿谷WE''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德必供图)

集装箱成花铺,杂草地变林荫区,老厂房化身橄榄球场,火车厢打造怀旧酒吧咖啡馆……散落在上海各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正成为上海文化品牌新势力。而这些时尚潮人眼中必到的文化新地标“打卡点”、附近居民心中没有围墙的宜居休闲地,其实更有看不见的“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造血站”,不断向产业输送新鲜血液。可别小看了在这里租下几十平米、甚至是一个工位的小微型文创企业,其酝酿的,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消三五年的成长,就能创造千万级、甚至亿元级的营收、产值,甚至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行业“独角兽”。

作为国内产业探路者的上海,十余年间“版图”拓展了:据市文创办统计,2018年符合市级标准的园区数量已达137家,分布15个区总面积近700万平方米;“人气”聚拢了:入驻企业两万多家,既涵盖影视、出版等传统领域,更汇聚时尚、设计、游戏电竞等新兴领域;“生意”做大了:入驻企业创造总营收近5500亿元。在其助力下,2018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227.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9%,《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到202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超过13%”的目标指日可待。

435624667.jpg

▲宝山区“智慧湾”园区(科房供图)

把文化作为大生意,把创意当成强产业,放在十年前还是天方夜谭——看不到发展空间,更担心商业侵蚀人文。而如今,探路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民营企业越发有底气——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上海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而又一轮的转折点2017年末诞生——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其中“建成一批业态集聚、功能提升的文化创意园区”“加快市级文化创意园区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园区品牌输出”的表述,正在成为现实:科房园区聚焦新兴、前沿行业;德必已在全球布局园区的品牌连锁;放眼上海,更有望形成“一区一特色”的差异化园区发展道路。

流淌城市血液的改革基因,让上海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从0到1”的先行者角色不遑他让;刻入城市文脉的开放特质,让上海在文化创意产业探索中带着服务全国、着眼全球的排头兵效应逐步放大。

文化创意创造美好生活,更创出亿元级“生意经”

每有同行取经,上海科房投资董事长陈剑总爱带他到“大柏树集装箱创客走廊”走一遭——作为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淞沪铁路的重要站点,140年的历史浓墨重彩,更重要的是改造前后的鲜明对比一目了然。已完成建设的一边,铁轨被绿植掩映出一条“时光隧道”,色彩缤纷的集装箱成为集纳小微型文化创意企业的“蜂巢”。

undefined

▲虹口区明珠创意产业园大柏树集装箱创客走廊一景。 (科房供图)

就在这位“60后”造梦之初,一批“80后”拍客就毫不犹豫地为其买单。“罐头场”品牌战略官李昌浦告诉记者,不选“格子间”独爱“集装箱”,就因为这里“有感觉”。创意人才的灵感玄而又玄,但可以感知的是,在这里拍出的一日一食一记“日食记”短视频很快成为全网追捧的现象级短视频品牌。仅仅几年间,这个影视团队完成了向互联网品牌新零售生力军的华丽转型,其B轮融资时估值已达到数亿元,“日食记”不仅视频内容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而且建立了以新零售模式为主的自主品牌。如今,在园区办公楼的基础上,他们一口气在创客走廊增租了七个集装箱来搭建影棚。头顶三号线呼啸而过的十几秒,下一段点击量过千万的美食故事灵感就这样诞生了。

undefined

▲网红现象级短视频品牌“日食记”拍摄自明珠创意产业园,其集装箱内布置各异的影棚本身就是产业园一景。 (资料图片)

罐头场之前,更多的现象级产品、企业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诞生并壮大:大众点评从德必易园2010年诞生之初便一直相伴;而位于张江园区的喜马拉雅FM打造的“123狂欢节”一天的成交额就达到4.35亿元,阅文集团成功上市后其市值逾300亿港元。“老大哥”的成功路径让后来者奔着园区而来,在产业集聚中释放无限可能。

1673572717.jpg

▲宝山区“智慧湾”建成国内首个以3D打印为主题的博物馆。 (科房供图)

如果说明珠园靠的是“文化赋能”,那么科房旗下另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智慧湾”算得上是“创意造势”——用“3D打印”这一前沿概念盘活了这个距市中心近14公里,占地15余万平方米的上海第三毛纺织厂的仓库用地。“智慧湾”落成了国内第一个3D打印主题博物馆,单用这一条,就让乐塑放弃了虹桥商务区投建一年的250平方米展厅与办公区。“过去是单打独斗,如今是结伴前行,博物馆带来的潜在客户直接导入企业,让零散的接单变成产业化主动出击。”创始人之一汪剑告诉记者,10人团队用两年实现了100万元到600万元年营收的增长。

353405648_副本.jpg

▲全彩3D打印mini cooper侧悬窗灯及手套箱(乐塑供图)

对比大型企业这成绩或许不够起眼,可“智慧湾”与乐塑清晰划出了产业效益乘数增长的路径——乐塑接下了mini cooper车灯定制这个订单,成为国内3D打印与实体经济跨界合作的经典案例,而与园区合作,还将建成大型3D打印工厂,为业界探索规模化发展之路,有望在全国推广。

做全球“连锁店”,为行业提供“上海方案”

上海率全国之先盘活工业遗产的创举,始于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的世纪之交。

随着上海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轻工业企业从市中心迁出。参考英国约翰·霍金斯提出的“创意经济”理论,上海率先发现了老厂房、旧仓库的黄金价值,集聚艺术家与文化内涵的“M50”“田子坊”应运而生。如果仅停留在让旧仓库、老厂房靓起来、新起来,就辜负了深入上海城市骨髓的创新底色。十几年间,大大小小的园区不断新生,迅速完成了从“1.0”租金模式到“2.0”融合公共服务社群化,再到“3.0”产业聚集城区化的形态迭代。

长宁德必易园.jpg

▲长宁德必易园以“易经”文化为灵感打造园区(德必供图)

“最初只是为了好玩”,德必创始人贾波是记者出身,与其说是对新兴词汇的好奇使然,不如说是敏锐嗅到其产业发展的无限潜力。15年来,德必已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文创园区连锁经营品牌之一,经营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服务全球20多个国家的1万家文创企业和20万白领,其中估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超过100家,甚至率国内之先,把文创园区开到了海外多地。在上海创意城市推进办指导下,意大利佛罗伦萨400多年历史的古宅被其打造为“上海-—佛罗伦萨”中意设计交流中心,成为中意文化交流的文化创意集聚地。眼下,德必又将在泰国曼谷、英国伦敦等全球创新创意之都布局。

543804538662720141.jpg

大宁德必易园(德必供图)

各地掀起文创产业园区风潮的今天,上海的园区创始人早就不满足做二房东或服务商来赚差价溢价。带着海派文化情怀与产业发展大格局,他们致力于成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孵化器、做深做广的助推器——德必不定期以社群活动为小微企业举办创投会、招商会;科房在企业孵化初期主动进行商业合作。而他们自己,也在产品研发与理念升级中,成为制定行业标准的领军者、供应商,不断催生新兴业态的研发者——德必不仅形成德必易园、德必WE”、DoBe·Space园区品牌线,更斥资亿元打造wehome智慧园区ICS管理系统,不仅为园区企业提供服务,更成为全国多个园区服务商、企业供应商。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不无感性地说:“衡量一个城市活力的标准,便是看这里是回忆比梦想多,还是梦想比回忆多。”用文化创意盘活工业遗存,打造并孵化更多上海文化创意品牌,或许就是变回忆为梦想,延续上海作为近代工业发祥地的百年荣光。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黄启哲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