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存量资源,驱动“亩产税收”增十倍 | |
2019-07-04 07:17:37 作者:周渊 |
入驻马桥产业园的达闼机器人厂房效果图。(闵行区供图)
闵行区马桥镇,曾经的城乡结合部小镇,正转型为“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小镇业态“腾笼换鸟”,低端产业离场,智能产业崛起——目前达闼机器人、现代重工机器人、鲸鱼机器人等一批企业和项目已落户,预计可形成千亿元规模产业集群。
增强创新浓度,提升经济密度,这是传统工业基地闵行区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盘活存量资源,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缩影。今年,闵行区率先在全市提出盘活存量资源行动,首期已排摸出成片区域近6000亩、零星低效用区域近3000亩,共计9000亩存量转型用地虚位以待。
“机器人”进驻,亩产税收可由7.33万元跃升至100万元
处于“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占地面积329亩的马桥产业园,一度被农田和工业厂房包围。今年启动存量资源转型以来,马桥产业园定位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为加快达闼机器人、现代重工机器人等项目投产,园区内一批传统低端加工业闲置厂房加速调整升级;根据智能产业的实际需求,园区道路、供排水、供电、绿化等基础设施也进行了全方位改造,预计到2021年,该地块亩产税收将由原先的7.33万元跃升至100万元。
数公里外的颛桥镇,产业转型升级效果已经初显——不仅带来了一个总规划面积74.79公顷的“光华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也补足了绿化、停车场等功能缺失,给当地居民群众营造出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光华路的沪闵路至中春路段1.5公里沿线曾是颛桥镇工业发源地。时至今日,沿线留下了约50万平方米的厂房、仓库和楼宇,主要产业为油漆化工产品生产、制药、机械五金加工以及各类仓储等产业。当下,它们毫无疑问会因为“安全隐患”“环境负担”而退出。2016年,颛桥以“产、城、人、文”融合的思路,引入优质社会资本和团队打造“光华路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根据规划,这里将以数字创意、创意设计为两大主导产业,建立集活力街区、创智园区、文化景区为一体的科技文创产业融合集聚区。目前,街区的步行系统、绿化景观、停车系统、滨水岸线等整体化改造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闵行区经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闵行区经历数十年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积累了大量低效工业用地,粗放的发展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盘活存量资源不仅是闵行区提升经济密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关键举措。针对不同类型的闲置低效土地,闵行区因地制宜制定转型升级方案,协同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和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聚焦“4+4”产业,三年内先行调整约6000亩工业用地
近日,闵行区在年度招商资源推介大会上推出14幅商办用地,总面积810亩。会上还透露,闵行区率先发起盘活存量资源行动,首期已排摸出约9000亩存量转型用地。区长倪耀明说,闵行区已对区域内产业做了全新规划布局,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目前已形成以“一区两带”(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南上海高新智造带、大虹桥国际商贸带)为核心,“4+4”(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国际商贸、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产业布局规划。
作为承载发展的基础要素,工业用地的转型升级对闵行区而言是重中之重。记者从闵行区经委了解到,该区工业研发及仓储用地总量为76.6平方公里;根据规划,到2035年,这部分土地将收缩到36.3平方公里——共缩减53%。因此,闵行区新一轮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单位土地的开发质量和产出强度,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目前,闵行区制定了《加快存量产业资源转型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预计三年间先行调整约6000亩工业用地。今年启动项目涉及存量土地面积约为总量的70%——大约4200亩。
地价与绩效联动,降低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成本
围绕产业规划布局和目标,闵行区在推进存量资源转型的同时,持续加大政策保障、优化营商环境。
闵行区经委表示,《闵行区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估实施意见》《闵行区工业用地地价与绩效联动的实施细则》即将出台。前者的目标是建立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制度和动态监测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对资源要素进行差别化配置,形成强有力的倒逼机制;后者则针对新出让产业用地和存量提高容积率产业用地,实行地价与绩效联动,降低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成本。
筑巢引凤,闵行区的招商引资机制、优化营商环境也在同步优化。在加强精准招商的同时,该区针对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研发试验、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等方面的需求,积极打造、优化区内相关功能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此外,闵行区还不断加大“一网通办”推进力度,深化证照联办、联合审批、并联验收、联合帮办和线上线下联办服务,实现76项区内审批事项全程线上办理。
作者:本报记者 周渊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