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五原路拜访徐朗老师 | 任海杰
2022-08-26 15:23:42 作者:任海杰

图片

2022年7月24日,著名声乐教育家徐朗教授(上图)在悉尼离世,享年92岁。连日来,他的学生、同行纷纷发文悼念,上海音乐家协会也发通告悼念。

我不是音乐专业圈内人,与徐朗教授本无交往。我的本职是报社编辑,因为迷上音乐,业余有感而发写些乐评和赏乐文字。2011年,文汇出版社发行了我第二本音乐选集《经典音乐如是说》,书中的三分之二篇幅是谈声乐艺术。不久,乐友、女高音王雅赟对我说:“我老师看了你的书,他很感兴趣,方便时想与你聊聊。”我问:“你的老师是哪位?”王雅赟答:“我的老师徐朗,退休前是上师大的声乐教授。”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徐朗这个名字。

正巧,那时我认识上海歌剧院的男低音歌唱家徐奇,他以前就是在上师大学声乐的,于是就问他:“你知道上师大有一位名叫徐朗的老师吗?” 徐奇有些惊讶:“徐朗老师可是我们上师大鼎鼎有名的声乐专家和权威,我当年考上师大,徐朗老师还是主考官之一,那时他是音乐系主任(现上师大音乐学院的前身就是音乐系),我们对他都是肃然起敬的。”一会儿他又补充道:“徐老师桃李满天下,上海许多有知名度的歌唱家都是他的学生。有的以后成大名了,出国了,或是跟别的老师学了,但基础都是在徐老师那里打下的。不仅在上海,他在全国声乐教育界都是很有名望的。有的专家是名声大于实际,而徐老师是实际大于名声。”

原来徐朗教授是位大神级的人物!我真是孤陋寡闻了,有机会一定要好好向他请教。几天后,在王雅赟安排下,我与徐朗教授在他五原路家附近的一家餐馆见面。尽管我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但一进餐馆,看见徐朗教授和王雅赟已先到了,我忙抱歉道:“徐老师,不好意思,让你等我。”徐老师笑道:“我离这里近,骑自行车几分钟就到了。”十年前的徐老师已经82岁了,但他身板挺拔,身手敏捷,精神矍铄,每天还骑自行车、游泳,看上去顶多六七十岁的样子。

徐老师的随和朴实、平易近人,一下子打消了我的拘束。我对徐老师说:“我不是音乐专业的,不识五线谱,也没正规学过乐器和声乐,对音乐纯粹是爱好,所写文字有错误不当之处,还请徐老师多加指正。”徐老师笑道:“正因为你没有进过音乐学院,没有条条框框,你所写的都是你自己的感受,我看了觉得蛮新鲜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言之有理。”

一位大教授如此虚怀若谷,真让我受宠若惊了。本来我是想多听徐老师谈的,没想到他一再鼓励我多谈。当他了解到我的专业是中文,以前有过文学创作的经历,就说;“这就是你的长处。其实,欣赏音乐,文化积累很重要。文化积累越深越广,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也就越强。包括我们学音乐的,专业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文化积累。文化积累会影响到你对技巧的理解、掌控和发挥。”

那天我们聊的话题很广泛,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分别时我们合影留念,可惜那时的照片在我已不能使用的老照相机里,取不出来了。

又过了些日子,上海音乐厅有一场声乐音乐会,我与徐老师又相遇了。徐老师结合音乐会,谈到了一些声乐技巧的运用和理解。大意是:声乐上的一些技巧训练,如:面罩、声音是否集中在管子里、头腔共鸣、胸腔共鸣、换声点、关闭等等,都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不同的人,他们的生理构造和机能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用A的方法来训练B,不一定合适,有时甚至会弄巧成拙。有些学生本来声音条件不错的,但进了学校后反而退步了。所以,一定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来训练。不能墨守成规,不能硬套。训练声乐技巧是这样,我们在欣赏声乐表演时也不能仅仅看技巧的运用,而是要全面看,包括形体表演、对人物的理解、表情的变化等等。这些道理看似简单,但是真正实践和理解,至少在专业圈内,并不是人人都这样的。

你会成功音乐:王沕;汪苏苏;宋怀强 - 中华之光

晚年的徐老师,大部分时间住在悉尼的女儿家,每年只有几个月在上海。他只要一回到上海,就会有学生和同行上门,或请教,或聚会,还有其他活动,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我几次想再与徐老师见面,难以如愿。就这样一直等到2018年的春天,得知徐老师在上海有几天空闲,于是马上与徐老师相约,去他五原路上的府上拜访。五原路是沪上著名的高档住宅区,徐老师的家在一个门牌号的二楼。几年不见,看得出岁月在徐老师身上的些许变化。他说脚步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有力了,不过还是骑自行车和游泳。他说不锻炼更不行。我劝他一定要注意安全。

这次见面,我们聊得最广泛,其中徐老师聊起了他的经历。他说高中毕业后,他考取了当时的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也就是现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当时学校刚新建一个歌舞剧表演系,带有实验性质,徐老师在此学习了戏剧概论、音乐基础、声乐、表演训练、舞蹈、中外歌剧及器乐名著欣赏等课程。这个系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利于对音乐、声乐的全面理解。这样的课程设置,在当时以声乐为主的教育体系中是不多见的,也为徐老师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比较全面的基础。因为徐老师喜欢唱歌,后来他又跟随多位著名的声乐家学习,包括沈湘、温可铮、谢绍曾、施鸿鄂等,获益匪浅。这样的点面结合,使他如虎添翼,逐步形成了他以后“博采众长,因材施教,打通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音乐唱法”的教学理念。不过,当徐老师1978年刚到上师大时(之前他在上海乐团、东海舰队文工团、前线歌舞团等处工作过),有业内人士以专业声乐自居,认为徐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正宗,是“野路子”。徐老师并不争辩,他以出色的教学成果回答了质疑。几年后,乃至以后的几十年,他教出的许多学生陆续在全国的声乐比赛中,分别获得了美声、民族、通俗(流行)的大奖,名声大振,徐老师由此升任声乐教研室主任,音乐系副主任、主任。还在上海声乐界担任多个要职。

徐老师说,你如果只教学生如何发声,忽视他们的舞台表演、形体动作、情感表达,这样的声乐教学是不完美的,甚至会阻碍学生对声乐技巧的学习掌握。什么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发挥他们自身的特长,走他们自己的路。比如,有的学生一开始学的是美声唱法,但他如果想尝试民族唱法或者通俗唱法,只要他是真心喜欢的,作为老师就该鼓励他,而不是固执己见地认为什么唱法高档,什么唱法低档。老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不管他是学哪种唱法。

这就是徐老师的过人之处。在中国声乐界,能横跨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而均出优异成绩者,除了徐老师,不知是否还有谁。难怪由徐朗老师等专家编写的八册高师声乐教材《声乐曲选集》,自从出版以来已经重印43次,发行超过200万册。当徐老师去书房拿出最初版本的《声乐曲选集》,看着已经有些泛黄的书纸,一种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时间已近黄昏,老派的徐老师还亲手为我煮了赤豆汤。当我品尝着这又香又糯又甜的赤豆汤,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而今,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徐老师的赤豆汤了。我忽然想起他的这句名言:世界上有学生,才有教师;做了一辈子教师,我要谢谢学生!……



  作者:任海杰

  编辑:吴东昆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