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农民画:上海城镇化记忆的珍贵样本
2018-12-18 06:47:31

51218_p11_b.jpg

胡佩群《摇篮》

出乎意料,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农民画成了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金山农民画和西郊农民画,先后被列入上海非遗名录。其中,金山农民画自身的发展轨迹和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几乎是同步的: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被发现,1980年首次走出国门、走红欧洲,描绘的是幸福的中国新农村生活;而西郊农民画地处的新泾地区,在过去40年里经历了从近郊乡村到完全融入城市,因此它也成为全国唯一一种记录下中国城镇化发展史的农民画。

在学界看来,正因这些年对于描绘对象的改变、对于城市叙事的参与,西郊农民画堪称承载上海社会记忆的民间范本。

西郊农民画里,有具体、鲜活、实在的上海社会记忆

西郊农民画非遗传承人胡佩群是土生土长的新泾镇人,西郊农民画正是新泾镇一带土生土长的画种。1993年,西郊农民画让新泾获颁文化部挂牌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15年,这一画种跻身市级非遗名录。

在学界看来,西郊农民画之于改革开放40年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清晰记载了民间的社会记忆。今天的新泾镇,已被划入上海中外环之间,逐渐成为中心城区的一部分。而在1990年前后,这里还属于城乡接合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李明洁对西郊农民画作过深入的跟踪研究,她认为,正是上海的大都市化进程,成就了西郊农民画这个难得的城镇化记忆样本,让我们看到农民画在城市叙事中的一种可能性。

西郊农民画所承载的上海社会记忆,是具体的、鲜活的、实在的。已故西郊农民画的创始人高金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上海西郊江南水乡民俗风物的农民画。他画水乡荷塘边采摘莲藕的劳动妇女,画田地里牧鹅的女人与孩子,画西郊皮影这一当地流行的娱乐活动,这些关乎生产劳作、年节礼俗、社群交往、乡村风貌的图景,原汁原味,连缀起来俨然当年西郊的《清明上河图》。胡佩群的代表作亦大多取材于亲身经历。在《摇篮》里,她画了家中几代人用过的一只旧摇篮,想借此画出母女之间的私家记忆。她指着画中摇篮上挂有的一串卡通床铃告诉记者:“这个玩具真的是我买来挂在女儿摇篮上的。”而摇篮背后那堵墙上怀旧感满满的年画和春联,又来自她儿时的记忆。两代人的生活场景,就这样在画中交叠。

地铁站前的早餐车和行色匆匆买早餐的上班族,被年近古稀的吴巧云阿姨捕捉进了《早餐》。为了创作这幅作品,她一次次到地铁2号线威宁路、北新泾、淞虹路等几个站点拍照搜集了大量素材。作为2003年从虹口搬来的新“西郊”人,吴巧云的西郊记忆已经不同于胡佩群,而今天的西郊农民画创作队伍中,她这样的“移民”已不在少数。

快递小哥、共享单车、F1比赛、机器人餐厅、街心公园的晨练、现代化的蔬菜基地……细细翻看最近几年的西郊农民画,画中题材与都市日常生活的无缝对接令人感慨。比如13岁小姑娘张懿婷笔下的《快乐牙医馆》,取材自她在儿童医院拔牙、补牙的经历,“就像在儿童乐园,一点不害怕”。胡佩群鼓励她把这个深有感触的体验画进画里,而如果不放在西郊农民画的历史线索里去观察,这些画或许与普通的儿童画无异,但这恰恰说明了西郊的城镇化已经完成了代际跨越。

当画画的人不再是农民,画中的内容不再是农村题材,西郊农民画在另一个层面上凸显出了自身的价值。“它所揭示的城镇化历史是依旧可以被证实和解释的,体现的是‘西郊人的记忆连续统’。”李明洁这样表示。

更为鲜亮地活在当下,才能把这份记忆延续下去

除了更好地描绘当下,西郊农民画还需要更为鲜亮地活在当下,才能把这份记忆延续下去。

51218_p12_b.jpg

张懿婷《快乐牙医馆》

在位于地铁2号线北新泾站三号口对面的长宁民俗文化中心,西郊农民画的创作培训班一办就是九年,学员累计约400人。然而,相比大多数农民画,西郊农民画的制作过程繁复得多,以至于像胡佩群这样的高手,一年也只能创作一两幅。这严重阻碍了创作者们借此来表达更多的题材。胡佩群告诉记者,前些年,每隔一段时间,西郊农民画的创作者们都会展开一场讨论,话题总是:如此繁复的技法还要不要坚守?能不能变?可不可以画得快一点?渐渐地,一个个问号都变成了确定的句号。“我们的农民画之所以能够成为非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直保持着某种特有的技法。如果随便更改这种技法,我们的农民画就不纯粹了,那它还是非遗吗?”

长宁民俗文化中心主任周笑梅告诉记者,西郊农民画的技法,不是某一个人、几个人创造出来的。往前追溯,它其实与上海西郊当地的蜡染、灶头画等民间工艺一脉相承。事实上,中西文化的交融很早便出现在了上海西郊,西郊农民画中自然而然也沾染上了这样的痕迹,融合东方的线条与西方的立体感,透出一种特别的韵味。为了保留并发展西郊农民画的特色,长宁区近年来已建立西郊农民画传承和发展的长效保护机制,将其社会文化价值、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等纳入搜集、整理范围。

与坚守传承技艺相对应的是,方方面面对于西郊农民画的传播思路在不断打开。在新泾镇,西郊农民画“六进社区”已成常态,相关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有声有色,累计吸引1.6万人次参与;西郊农民画的教学早已成为新泾中学等多所长宁区学校的特色课程;提取西郊农民画核心元素开发而成的衍生品不断“上新”……这一切,都让人们看到,这个特殊的民间画种正走进更广阔的公共空间,被更多人认知与喜爱。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范昕
编辑:周辰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