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虑声中起步,如何达成95%“源头分类”
2019-06-30 06:47:55 作者:顾一琼

u=562253065,4244126768&fm=26&gp=0.jpg

田林十二村,徐汇区典型的老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面积约9万平方米,小区常住人口6000余人。

与很多老小区一样,曾经,这儿的垃圾分类在疑虑声中起步,也曾因“各种不配合”而让人操碎了心……于是,十二村开始了关于干湿垃圾“分开旅行”的各种探索——更新交投硬件、人性化操作,让居民们在慢慢习惯中初尝挨得上的品质生活。

如今,社区设立6个集中管理的垃圾箱房,实行定时定点投放,能做到源头分类的居民达95%,能定时定点投放的超过90%。小区湿垃圾量从原来依靠二次分拣所得的日均三桶,增至日均12桶,户均湿垃圾分类量达到0.4公斤/日以上。

下一步,十二村将加快小区两网融合标准型服务点建设,畅通玻璃瓶等低价值可回收物的收运渠道,做实投放动态管理,力争率先从干湿分类迈向全品分类,实现全体居民100%源头分类。

硬件更新细节改造,让疑惑来不及发酵

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之初,疑惑和不解就迎面扑来——一方面,业委会、物业公司的部分人感到工作难度大,有畏难情绪;同时,有些居民表示“不想动”,不习惯不愿意定时定点投放,有些则抱怨“不方便”,特别是下雨时边打伞、边推门、边破袋,手忙脚乱,还有人感叹“不够人性化”,一些上班族则无法在规定时段内投放垃圾。

“意见纷繁、利益纠葛,却容不得多想,只能在实践中边做边破题。”居委会干部们这样回忆。居委会干部、业委会成员、物业经理、各支部书记带头参与垃圾箱房轮班值守,展示决心与信心;物业公司耐心做好保洁人员的工作,分析垃圾源头分类带来的利弊,“付出有回报”在小区里渐渐成为共识。

抓住小区综合治理契机,十二村对全部垃圾箱房开展硬件改造。比如,针对湿垃圾破袋容易弄脏手的问题,在垃圾箱房旁安装感应式洗手池,配备洗手液;对垃圾箱房投放窗口实施自动化改造,居民只需刷门禁卡即可自动开门投放。

同时,在垃圾箱房和投放窗口处安装两个摄像头,与智慧平台连接,后台工作人员可实时观测居民垃圾投放情况,定期汇总和梳理干湿垃圾投放量,动态监管。

还有一些细枝末节的贴心改造。比如在垃圾箱房附近安装行车反光镜,确保小区内车辆通行安全;为每个垃圾箱房安装雨篷等。垃圾分类投放,由此变得便利、精准、智能,还多了一丝丝人情味。

举手之劳“蹦跶”为直观数字,成就感这样养成

有了一定基础,如何让更多居民加入“愿分乐分”的队伍?十二村在实践中琢磨出了新路径——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创新工作机制,实现垃圾分类的“规定性”、实际操作的“灵活性”相统一。

社区调查发现,部分居民家庭确实存在一些客观原因而无法做到定时投放。为此,居委会专门预留出一个垃圾箱房作为“误时投放点”,进行“一户一档”排摸登记,经逐一核实后,允许这些居民在志愿者帮助下错时投放。

针对部分居民对垃圾混装混运的疑虑,十二村在垃圾箱房上安装电子屏,每日公示当天湿垃圾总量、户均湿垃圾量以及当日环卫作业车牌号和清运时间。别小看这一块电子屏,居民们的举手之劳直接“蹦跶”为更显性、更直观的数字,就在数字的翻动间,大家的成就感与荣誉感油然而生。

将分类要求纳入租赁合同,启动全品分类

目前,十二村每月都召开垃圾分类自评分析会,“三驾马车”负责人、小区自治项目负责人、志愿者代表等围坐一起,交流垃圾分类遇到的难题,协商改进办法。

据悉,在推动生活垃圾干湿分类的基础上,下一步,十二村将加快小区两网融合标准型服务点建设,畅通玻璃瓶等低价值可回收物的收运渠道,让居民手中的可回收物真正实现“可回收”,实现垃圾的全品类分类。

做实误时投放管理,根据误时投放点摄像头记录情况,在投放点启用初期,对未分类的居民进行重点督导,对拒不改正的居民取消其误时投放资格,形成一套可进可出、动态调整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经排摸,社区内仍有5%的居民未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该部分人群以租客为主,人员流动性较大、社区归属感不强、宣传动员效果易反复。下一步,将针对这部分人群提出“两个同时”要求,即签订租赁合同的同时告知宣传、办理入住的同时签约承诺,主动对接房屋中介公司,将垃圾分类的要求纳入租赁合同;充分运用实有人口管理平台,加强对租客的管理,力争实现小区全体居民都能做到源头分类。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