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塑料吸管3个月减少数百万根 | “杯盖创新”的启示
2019-07-14 06:14:58 作者:徐晶卉

搜狗截图19年07月14日0612_1.jpg

7月13日,一个平常的星期六,上海梅雨淅沥,南京东路步行街依旧游客如织。星巴克臻选世茂广场店柜台前排起长龙——这个“城市会客厅”里有欣赏申城景致的最佳视角,也是星巴克在上海生意最好的门店之一。

游客多、生意好,给垃圾分类带来的却是一道难题。

星巴克准备充分: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之前,星巴克在上海的700多家门店就已推出“绿色大使”,在垃圾分类初期帮助消费者进行垃圾分类。

窥视一家国际咖啡连锁巨头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它的“背阴处”——垃圾分类,也许更加值得借鉴。

前后台联动,专人负责垃圾分类

星巴克“绿色大使”实行“轮岗制”。夏玉闻穿上绿色围裙,是昨天星巴克世茂广场店的轮值“绿色大使”。这位90后帅哥笑言,别看小小的一个咖啡杯,目前能正确区分的消费者还不多。“咖啡杯里的内容物是湿垃圾,塑料杯盖是可回收垃圾,洗干净的咖啡杯是干垃圾。”夏玉闻解释,一杯咖啡得分别放入三个垃圾桶。

如今上海的星巴克门店统一使用三个垃圾桶,分别是干垃圾、湿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就近之处会竖一块小黑板,门店内可能产生的垃圾属性均被一一罗列出来,以方便消费者区分。夏玉闻告诉记者,虽然来店消费的以游客居多,但是他们绝大多数都非常支持垃圾分类,有些游客会主动停下来关注很久,然后把手中的垃圾丢在正确的地方。

前台垃圾分类做得到位,后台操作区的垃圾分类同样已走上正轨。

南京东路门店副理高蒙琪告诉记者,用完的牛奶纸盒,员工都会先冲洗干净,压平后再投入可回收垃圾箱;泡完的茶包,员工会先破袋,再分别投放。比较复杂的问题在于收拾餐后垃圾:“在店员统一收集后,我们会派驻专人在后台操作间洗干净,然后分门别类投入垃圾桶。”

源头减量,单店每天少了一半垃圾

上海世茂广场每天有两次垃圾集中回收,14时到16时、22时到24时。记者抵达的时候,正赶上店内的“倒垃圾”时间,一位店员正拉着垃圾桶往外走:“现在店里的垃圾比过去减少了一半。”

咖啡残渣等湿垃圾数量没有变化,但可回收垃圾和干垃圾的减量很明显。在垃圾分类这场全城大考中,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是如何进行垃圾减量。星巴克中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今年4月起,星巴克苏浙沪门店就开始积极响应垃圾源头减量的号召,对于有外带需求的顾客,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对于在店内享用咖啡美食的消费者,默认提供不锈钢餐具及店用杯,同时鼓励顾客使用自带杯和自带餐具。夏玉闻介绍,如今在星巴克门店的吧台上,一次性杯托以及吸管已经消失,这就从源头上大大减少了垃圾数量。

据悉,星巴克今年4月22日起以纸吸管和直饮杯盖代替塑料吸管,至今80多天时间,上海各门店已经减少数百万根塑料吸管。环保专家介绍,在自然环境中,需要整整400年才能降解这些塑料吸管。

建立统一规则,700多家门店同步运转

作为国际餐饮连锁巨头,星巴克这些年在上海发展迅速:去年年中,它在上海的门店数量约为650家,而今天,上海门店已经达到700多家,数量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星巴克臻选咖啡·焙烤坊、星巴克臻选咖啡·酒坊等一系列在亚洲、甚至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门店都在上海经营得风生水起。

一家门店做垃圾分类简单,但全市700多家连锁门店做垃圾分类,却是一桩难事。高蒙琪告诉记者,在《条例》实施前,星巴克每家门店就已经开展多次员工培训,“针对门店常见的垃圾类型,我们有非常翔实的PPT和培训材料,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

在细节之处下手,设置统一规则,有助于连锁门店统一执行。记者看到,每家星巴克门店内均设置了明确的分类垃圾区域,不仅如此,星巴克管理部门还为全市门店定制了垃圾袋,黑色的是干垃圾、绿色的是可回收垃圾、红色的是湿垃圾,不同垃圾袋通过不同颜色标注,更有助于垃圾分类的推广实施。

记者手记:

“杯盖创新”的启示

告别扔垃圾“一锅炖”的传统做法,拥抱“四分类”垃圾处置办法,就像从“舒适区”一下子走到“非舒适区”。这道考题,需要每一位市民、游客积极配合、参与,更对奶茶店、咖啡店等连锁餐饮企业提出了要求。

面对这道城市文明考题,消极的抱怨没用。

而用积极的态度突破创新,却很管用。多少年来,星巴克冰饮都由两部分组成:塑料透明杯+绿色吸管。这一习惯流行多年,却为了环保“推翻再来”。为从源头减量,从4月22日起,星巴克在上海停止供应塑料吸管;但星巴克并未止步于此——走出“舒适区”,星巴克聘请设计师花费10周时间研发出直饮杯盖,杯口微微翘起,解决了冰美式、冰拿铁、冰摇茶、奶盖饮料等产品的饮用问题。

一个小小创新,不仅在3个月内节约了几百万根塑料吸管,为垃圾分类作出贡献,更成了整个行业的风向标。

在上海,咖啡、奶茶、甜品店数量众多,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但这些饮品店的垃圾分类不该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堵点”。经营者们有没有想过,可以通过创新减少干垃圾数量?有没有可能把行业“痛点”变成发展机遇,既做到环境友好,又能够降低成本?

就像星巴克的“杯盖创新”,垃圾分类带来的不该是烦恼,更应该是在“非舒适区”的反思和创新机遇。在这一点上,国内众多饮品店、餐饮店不妨向星巴克学习借鉴,用积极的态度突破创新,破解好垃圾分类各道难题。


作者:徐晶卉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