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希望奶奶家门口的商家也能来点“特供关爱”
2020-03-20 12:38:09 作者:单颖文

1.jpg

对菜品颇有追求的李阿姨,最近又过上了“天天买菜”的日子——上个月,三四天才去一次超市或菜场大采购的她,从这个月开始,几乎每天外出买菜。她发现,最近菜场和超市的人气明显高了,而且渐渐恢复了往日的采购“早晚高峰”。

早上8点开始营业后,前来紫苏优选超市祥德店购物的顾客络绎不绝。“我早上8点多经过想买菜,看看人多又回去了。”李阿姨告诉记者,由于超市就在欧阳路街道居民区聚居点,这两个礼拜超市的人多了起来,有时店长会在微信上发通知,请顾客晚点到店购物。

2.jpg

傍晚时分,位于居民区腹地的虹口区三角地广中菜市场里,进进出出买菜的人不少。场长时义花告诉记者,这个月开始,菜场客流量有了明显回升。除了早市,16点到18点也是热门时段——先来一波准备晚饭的“银发族”,再是下班后打算买菜回家的上班族。

记者了解到,沪上不少超市、菜场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基础上,已逐步恢复运营常态。以虹商集团为例,从3月18日起,三角地菜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旗下17家菜市场已全部恢复7点至19点的“老辰光”营业时段,并开放所有出入通道。

5.jpg

“设计时,能不能为我们老年人留条专用通道?”“客流高峰时段,可不可以在超市开出特殊收银柜台?”……这两天,随着超市商场客流的逐渐恢复,记者发现,经过此“疫”,人们开始关注疫情中易感染人群的需求,特别是从出行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提出了“升级版”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在广中菜市场,记者看到不少老年人,是带着小推车来的。顾客戴阿姨说:“如果可以给我们单辟一个通道就好了,不要和其他顾客挤来挤去。”时义花告诉记者,下半年菜场装修时将增设进出通道,“准备把其中一条设为‘爱心通道’,供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专用”。据悉,刚刚完成改建的三角地菜场大连分场已设残障通道。

“人多的时候,最好给老人、孕妇等特殊群体开几条‘爱心收银通道’,减少排队时间,也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在某大型超市,顾客陈先生告诉记者,虽然该超市推出线上购物后,到店消费的以老年人为主,但最近几个双休日,他也“遭遇”了逛超市的客流。除了注意错峰出行,他希望商家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收银区的安排。

3.jpg

记者从“上海虹口”官方微博了解到,该账号3月17日起发起的“最值得推广的生活新风尚”网络投票中,目前获得较高票数的就包括“避免扎堆和拥挤”。

“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发展的一些新趋势。”紫苏优选超市负责人王龙营说,疫情改变了不少顾客的购物方式和理念,商家需要对此做出积极调整。

7.jpg

在王龙营的手机里,置顶的是8个紫苏优选客户微信群。记者看到,仅去年10月开张的祥德店的微信群人数就达443人,而且时不时有新人入群。群友都是家在超市附近的中老年居民,每周二和周五,店长会在群内发布商品信息,居民们根据需要下单,而后店里工作人员会派送到小区,居民再根据小票信息转账,“一天要送两三百单”。

“这个群蛮好,买菜方便,而且大家经常交流买菜做菜心得。”李阿姨告诉记者,老年人手机容量小,不方便总是下载App,小程序又玩不转,还是微信群最简单。更重要的是群内可以随时分享信息,她就多次根据群友“爆料”,买到了好吃的菜,还从群友的菜品“斗图”中,学到了不少新做法。在王龙营看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才能持续“圈粉”,疫情过后他们还将继续做这样的商家“特供”。

335131094.jpg

鸡毛菜、牛心菜、莴笋……昨天16点,广中路菜场商户张阿姨正在自家摊位上选菜。而后,她拎着两大袋价值五六十元的菜,送到附近小区孤寡老人穆阿婆的家中。“这些菜我可以吃三四天了,而且从来不收我钱。”87岁的穆阿婆说,张阿姨几年前就一直为她送菜,疫情期间更是十天半个月就送一次。“做好我们能做的,在不方便的时候,让老人少出门。”时义花介绍,通过居委会牵线搭桥,菜场已为几位孤老点对点服务多年,“人的素质越来越高了,以后方方面面对特殊群体的照顾,肯定会越来越多。”

作者:单颖文

摄影:单颖文

编辑:邵珍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