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精准发力助中小企业复工 | |
2020-03-24 06:51:40 作者:张懿 |
图源:视觉中国
广大中小企业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为帮助它们迈过资金紧、物资缺、成本高、信心弱等门槛,推动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复市,上海结合实际,精准施策,取得实效。截至上周,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已基本实现全面复工,中小企业整体复工率突破80%,人员到岗率稳步提升,全市中小企业整体发展平稳。
政策先行,加大引导支持力度
不久前,结合贯彻落实上海惠企“28条”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针对中小企业需求,本市发布了进一步应对疫情影响、加强企业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18条具体措施。中小企业“18条”最密集的发力点,就是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借助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8条”政策明确提出,疫情期间,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机构将给予“优先支持”“顶格支持”。比如,防控相关的拟上市公司符合条件的,将得到50万元奖励;参与疫情防治技术攻关和生产创新的中小企业,符合条件的,最高可奖100万元。
优化企业服务是增强企业信心,帮助它们渡过难关的重要手段。“18条”提出了领导干部集中走访企业、回应企业诉求的方案,特别强调要走访一批在疫情防控中贡献突出,以及发展遇到困难的民企和中小企业。另外,借助上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特别是“市企业服务云”,上海整合各级惠企政策和各市级服务机构资源,向行业、园区、企业深度推送。对于疫情期间易发的合同、劳资、贸易等方面的纠纷,上海启动探索“法律服务券”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帮企业复工铺平道路。
此外,为精准推动重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18条”设计了分类分级复工的做法,将企业分为一般行业、备案同意行业和暂不复工行业三类。目前贡献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最多的“专精特新”企业,以及产业链上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在复工之初就被列入白名单,按照应复尽复推动复工。
打通供应链,缓解物资人手紧张
防疫物资、用工人手、零部件的短缺,会直接阻碍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一个多月来,上海在这些方面“见招拆招”,支持企业缓解相关供应矛盾。
据市经济信息化委介绍,目前,全市企业对于口罩的需求矛盾正在化解,市经济信息化委会同市商务委,每天向中小企业供应口罩100多万只。此外,还为数百家企业解决了消毒杀菌用品、护目镜等物资短缺的问题。
为打通人员流动的堵点,上海与周边地区实施健康状况区域互认,跨省工作与生活的员工,可以实现快速返岗、快速通勤。同时,对于亟需解决用工难的企业,上海在企业服务云上搭建劳动力供需对接平台,在此基础上,各区、园区、重点企业走出了“余缺调剂”“员工共享”等临时通融之路。
在供应链对接方面,对于本市企业复工复产急需的石化、钢材、纺织、电子等原材料及关键零部件,上海加大区域协作供应机制的保障力度,迄今已有50多家防疫重点企业所涉及的326家产业链配套企业,通过政府协调机制,顺利实现提前复工。
图源:视觉中国
金融纾困,助小微企业走出难关
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在上海助企纾困行动中扮演了重要作用。“18条”要求协调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精准帮扶中小企业。目前,该举措已落实到位。
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在不久前已落实300亿元的专项信贷额度,全力支持符合条件企业的复工复产融资需求。其中,中国银行提供100亿元额度,重点支持位于大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对其实施无还本续贷政策,并对受疫情影响出现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调整还本计划、延长计结息周期、调整授信品种等,解决其实际困难。浦发银行提供200亿元额度,重点加大对抗疫相关企业和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金融支持,其服务内容涵盖信贷服务、利率优惠、支付结算、跨境购付汇、线上融资等。
为了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有序复工,上海还运用担保机构降费奖补资金,推出20亿元“小微企业流动资金应急贷”融资服务,支持金融机构为遭遇“收入荒”“现金荒”“原料荒”的小微企业提供应急资金。此外,政府引导保险机构开设“复工复产专项保险”,解除企业复工的后顾之忧。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