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步一个脚印,为贫困地区输送知识与希望
2020-04-07 00:23:39 作者:占悦

undefined

“在支教中收获了成长,也带给当地孩子知识与希望。”几乎所有参加过上海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曙明计划”的研究生、大学生,结束支教后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今年是上海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成立十周年。十年间,“曙明计划”累计提供了305万元资金,资助了1500名大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300多名“曙明计划”研究生志愿者赴广西百色和甘肃玉门支教。韩哲一长子、基金会秘书长韩烽火坦言:“中国有很多贫苦百姓需要帮助,父亲常告诫我,教育是扶贫中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受到疫情影响,基金会许多工作不得不暂时搁浅,支教老师推迟了报到时间。但基金会依旧为社会献上一份力,采购了许多防疫用品赠予华山医院、瑞金医院、华东医院与龙华医院。

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扎实扶贫路

韩烽火告诉记者,教育是立国之本。

一步一个脚印,基金会走出了一条扎实的扶贫路。起初,基金会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合作推出“曙明计划”,支持该校研究生志愿者赴甘肃玉门、广西百色地区开展扶贫支教,还陆续为当地学校捐款捐物、改善硬件条件。自2017年起,基金会与甘肃省玉门市教育局合作,分批次组织该地区骨干中小学教师来上海师范大学接受短期培训。而在2019年,基金会将触角延伸至医疗领域,开展医教扶贫。

undefined

教育扶贫是“双箭头”,老师与孩子共同成长

“教育扶贫是双向的,不仅能为学生带来知识和资源,也能让参加支教的大学生发挥所长、发扬新时代志愿者情怀。”据韩烽火介绍,作为基金会“金字招牌”的“曙明计划”,已经做到了十四届。

保送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后,朱嘉怡拖着行李来到甘肃玉门,成为“曙明计划”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她在玉门第二中学教数学,还担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在大学主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她,却发现中学数学教师“并不是那么好当”。学生们总是会来找她询问问题,朱嘉怡反反复复讲解,“感觉磨练了自己的耐心,连说话也变得顺溜了”。一个学期的支教经历,带给了朱嘉怡回忆与成长,她觉得自己更像一名数学教师了。

而对孩子们来说,收获的有成长,也有希望。大城市的孩子在读书之余可以参加兴趣班培养爱好,但是在贫困地区,这样的活动少之又少。因此,支教团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策划了不少兴趣课程,朱嘉怡就在新成立的数理化科创室中,开展了“数学背后故事”教学,她说:“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可以享受大城市孩子的乐趣,他们也能全面地成长。”

undefined

支教留下的,还有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每年支教团离开时,支教老师与当地学生都哭成了泪人。韩烽火告诉记者,经过了一年支教的大学生,精神思想都能得到了升华,他们看到了中国不仅有北上广深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也有贫困乡村需要年轻人去建设。

把当地资源做强了,才能将扶贫成果最大化

“资源是有限的,基金会成立的初衷在于培育教师,而不仅仅是拿着钱去盖房子、给贫困生。”尽管每年都有支教团前往贫困地区,但当地的教师质量仍良莠不齐,韩烽火深知提升当地师资力量的重要性。在基金会与甘肃省玉门市教育局的合作下,组织当地骨干中小学教师分批来到上海师范大学接受系统培训,并与授课专家面对面交流。通过培训,这些骨干教师逐渐掌握了上海基础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知识观念与教学技能均得到了提升。

undefined

教育是如此,医疗更是如此,只有“教会”当地医生,才可以将扶贫成果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基金会自2019年起涉足医疗扶贫领域,推出了颇具创新性的“医教扶贫”。基金会携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顾玉东院士、徐文东教授手外科团队,与宁夏银川市武警医院结成帮扶对子,开展教学交流合作、培训当地手外科医生。彼时,一批专家前往银川,为当地开展两台颈7神经交叉移位术治疗中枢性偏瘫的手术示范教学。华山医院副教授沈云东就是团队一员,他与武警宁夏总队医院手外科主任赵再兴结为师徒,手术教学期间,赵再兴在一旁看着沈云东操作。后来赵再兴还特地来到华山医院跟着师父学习三个月,每当出现疑惑,赵再兴都会远程联系沈云东。经过一年的摸索,赵再兴终于能“独自上场”。不仅仅在银川,基金会还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梁裕教授专家团队走进陕西省府谷县。而这样的师徒故事也在医教扶贫中不断延续。

undefined

如今,基金会还在思考更有效的精准扶贫新模式。“无论是医生还是老师,来回学习一趟实在是太颠簸了,如果能够直接在线上进行教学就方便多了”。接下来,基金会将加大对互联网教学的投入,未来只需在线上便可以培养当地师资力量;同时在线诊疗、远程医疗等手段也将逐步落地。


文:占悦
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