嘱托在心使命在肩,上海只争朝夕奋楫扬帆 | |
2020-05-21 00:15:56 作者:顾一琼 唐玮婕 邵珍 |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这个5月,天朗气清,在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迎来了2020年全国两会的召开。
两会的召开传递出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信心,更意味着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中国抢抓先机,下出高质量开局的“先手棋”。
过去的一年,是充满坎坷,但又重燃希望的一年;是艰难苦困,又孕育无数新机遇的一年。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又依靠人民。中华民族以感天动地的磅礴伟力,书写了不可磨灭的英雄史诗。抗疫斗争所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深刻揭示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
位于东海之滨的上海,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民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和众志成城的精神防线,凝聚起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如今,城市复产复市指南已更新到6.0版,根据三级应急响应防控要求,科学有效地提高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精准性,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坚决防止疫情反弹。
当下的上海,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全民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以制度优势、组织动员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构筑起最严密防控体系,经受住战“疫”考验的上海。
当下的上海,是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因时因势,精准施策,提高常态化防控能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上海。
当下的上海,是既清醒冷静、坚持底线思维,又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作为、化危为机,积蓄新增量、新动能,以确定性的措施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变化,奋力夺取“双胜利”的上海。
勇挑最重担子,敢啃最难啃的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考察上海时,饱含深情的殷殷嘱托,正化作一股底气、勇气、锐气和朝气,深入这座城市的骨髓和血脉,激荡起“千磨万击还坚韧”的闯劲和韧劲,更激励起千千万万参与者、砥砺者、奋进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持之以恒,再接再厉。
中国,正全力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只有奋斗者,才能书写历史;只有搏击者,才能开创未来。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面向世界的上海,在搏击风浪中强筋壮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心与决心,奋力创造新时代新奇迹。
战“疫”大考中
超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淬炼提升
总书记的话:
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作为超大城市的上海,历史上曾与多次公共卫生事件有过“遭遇战”:1988年甲肝暴发、2003年“非典”突袭……一次次的战“疫”中,这座城市经受住了考验、累积了经验,各种精细化管理体系也逐步升级。
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快速反应:启动入沪道口24小时防疫检查,公共场所全面消毒,公共活动大范围取消,一批批医疗队主动出征驰援疫区;急需物资生产企业开足马力,全力保障供应;科研力量保驾护航,生产检测试剂盒发往全国;广大基层干部落实属地责任,轮流值守排摸;防疫进展实时公开,每天主动发布信息让百姓安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多次强调,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汇聚群防群治的强大力量,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实战中,因时因势,精准施策,好用、管用的防控策略频频诞生:从道口防输入,社区防扩散,集中力量抓筛查与救治的“三道防护圈”,到发热筛查“零报告”制度,到外防输入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再到紧盯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的精准、动态防控。
正是在这最严格、最果断的种种防控举措之下,城市的角落里、网络的刷屏间、人们的嘴角边,时常闪现出那些令人动容的温情一幕与人性关爱,更涌现出无数凡人善举。战“疫”过程中展现出的“硬核”与温情,成了上海及生活其间的人们展现给世人的不同面,但不论哪一面,都构成了这座城市令人骄傲和喜欢的基本面,传递出各方的信心与信任,更直描出一座城市的精神和品格。
一座城市也就此有了越挫越勇、战胜一切困难的底气和魄力。
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当下,上海慎终如始,率先布局,于4月初出台相关意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调坚持依法防控、系统治理,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统一指挥、联防联控,科技引领、精准施策,到2025年,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同时明确要扎实做好“六稳”“六保”,通过宏观政策对冲疫情影响,稳就业、保民生,更创造增量。
当前,上海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更加精准施策、更加奋发有为,不断提高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着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加倍努力谋新招、出实招、求实效,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
由此,人们心中的“热盼”、城市孕穗拔节的“热望”,都在这个初夏,争相涌流,孵为现实——
这个月,位于苏州河、黄浦江交汇处,与外滩、陆家嘴共同构成上海“黄金三角”的北外滩启动高质量开发,朝着“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迈开建设步伐,将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而在上海南部,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西部门户,奉贤新城“上海之鱼”跃然而起,将立足长三角节点城市发展定位,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综合性辐射服务功能的活力新城;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揭牌启航,肩负起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使命;5月19日召开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批原创科研成果走上台前,高光时刻映射出上海创新策源能力的稳步增强;作为牵引起城市治理能级提升跃级的“牛鼻子”,“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正结合新基建助力而稳步进阶,城市越来越智慧更越来越智能;部分中心城区,已提前8个月完成“十三五”旧改任务,今年全市将继续推进2.8万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加码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全市上下,依托深厚红色资源、丰富红色载体。在这样热点频现的背景下,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没有忘记党性锤炼,“四史”学习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入脑入心,擦拭初心,牢记使命,打牢思想根基,更从中汲取前行的勇气力量……
抓好“两张网”
破解民生难题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总书记的话: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发挥好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力量。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早见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些天,上海中心城区二元结构最为明显的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正探索建立社区“养老服务包”,借力战“疫”期间的精准排摸,为社区老人“加载”各类服务标签:谁是独居,谁低收入,谁需要送餐,谁需要陪医陪药……都在社区信息平台上一目了然,据此有针对性地推送精准服务。而最早站上云端的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也充分借力战“疫”期间研发的社区服务微信小程序,启用老公房加装电梯“云协商”新模式,不仅助力“加梯”进展,更促进社区公共事务自治共治。
一场疫情,让超大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在实战中得到磨砺。当下,更多诞生于抗疫期间的“创新解决方案”,迭代了城市治理的思维和路径。而作为“牛鼻子”的“两张网”,更为城市治理跃级、为改革向纵深发展而进一步蓄能——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
截至去年底,在“一网通办”接入的2200多个服务事项中,73%支持“零跑动”,93%具备“最多跑一次”能力。今年以来,“一网通办”继续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思维倒逼“放管服”,将新接入500项公共服务事项,新增100项全市通办的个人事项,不断优化和再造政务服务流程。
与此同时,“一网统管”城运系统也正从1.0版向2.0版聚力攻坚提升,将在市、区两级搭建“城运云”,整合各部门数据、系统和网络,承担存储、算力等基础资源保障,并结合“新基建”打造上海城市大脑的“六个一”支撑,开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局面。
当城市数据通路被充分打开,经过数据归集、清洗、整合及深度学习计算,众多城市运行体征就此有了分析、总结、研判的能力。“能开口说话,能预见未知,更能直击人心”,有效服务于城市建设运行、百姓日常民生,以及各类市场主体。
今年,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岸线在实现贯通基础上开启景观提升工程,将打造为城市更新区域最大、城市功能最丰富的世界级滨水区;而苏州河岸线则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在加快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的同时,优化空间布局,让城市历史文脉与河滨风光相得益彰。
奔流不息的黄浦江、苏州河,见证着上海的沧海桑田,也代表着这座城市新的建设发展水平。而伴随着这两条母亲河一路奔涌流淌的,还有这样一种坚定执著的人民视角和人民情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人民的城市,这里还蕴含着一种共建、共治、共享的逻辑与路径。
聚焦于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着眼于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城市旧改速度也不断加快,更以一种新面貌、新气象照射进人们心里。
4月底,静安区宝山路街道四合一街坊项目签约生效,率先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提前8个月实现“十三五”旧改目标;而再过一个多月,全市首个“抽点拔户”留改项目黄浦区承兴里一期,也将启动部分居民回搬。
这些旧改项目中,有地块启动“制度+科技”护航,让公平公正触手可及;有项目结合改造降低居住密度和使用强度,调整租赁关系,增加公共空间……更重要的,改造过程中发动群众全程参与,凝聚起最大的民心和动力。
聚焦民生,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无一不体现出这座城市对于旧改这个“最大民生”的孜孜以求和全力以赴——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不是一项孤立的任务,它关系到风貌保护、产业转型、动能转换、生态环境、城市安全、社会稳定乃至城区文明等各方面。下好这步关键棋,就能满盘皆活。
三项新的重大任务
以时不我待的精气神精雕细绘“工笔画”
总书记的话:
要深入推进党中央交付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落实。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经济质量。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要坚守定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强化信息披露,合理引导预期,加强监管。长三角三省一市要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抓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贯彻落实,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把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
短短4个月时间,创设一个“全国唯一”。这两天,规划面积25.31平方公里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
外行看到的是新片区“上新”速度,内行读懂的则是更为坚毅的开放决心:“令人惊叹的,是其标杆意义——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上海将坚持推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个“特”字,意味着这个综保区在申报模式、贸易管制、区内管理、统计制度、信息化管理、协同管理等方面均有开放创新措施先试先行。
来自市场主体的感知更为真切。上海元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在综保区内有7万多平方米物流仓储,涉近2万多种商品,总经理黄影明对“一线放开”充满期待:“物流等企业各项数据、信息都接入平台,与‘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对接。多数情况下,企业不再需要提供账册、证照等,将大幅削减运营成本与管理难度。”
与元初公司一样,更多企业可利用特殊政策设计及新片区各项政策制度创新,应对全球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赋予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座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由此打开。
中央勾勒“大写意”,起笔波澜壮阔;上海细绘“工笔画”,落笔精雕细琢。
市委一再强调,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的战略指引,更加卓有成效地推进国家战略落地落实。“三项新的重大任务是长期战略任务,既要坚持谋定而后动、深思而后行;更要立足当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气神,努力再创加速发展新奇迹”。
4月29日,开市9个多月的科创板迎来第100家上市公司。这100家已挂牌公司所属行业高度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合计融资达1188亿元。“科技含金量”成了科创板的鲜亮底色,尤其是高端医疗设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行业,先后有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选择在此上市。
对于科创板首家上市医药研发企业美迪西来说,在科创板挂牌就相当于有了企业跃级发展的“新跳板”——金融资本、创新资源,“你能想到的一切都将顺势而来”。
时不我待的精气神,更考验的是一种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的能力和魄力。
此次战“疫”,反而加速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这背后的逻辑明晰:没有高水平的跨区域治理,无法有效防控疫情,也形成不了整体竞争力。聚焦制度、规划、项目、机制等方面,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今年将推开40项重点工作:元荡岸线贯通、沪苏湖高铁等重点工程力争尽早开工;先行启动区660平方公里国土空间规划正抓紧编制;围绕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等八方面率先开展一体化制度创新,形成具体方案。
作为党的诞生地的上海,时不我待这样一种精气神,同样贯穿于党的建设中。
经此战“疫”,上海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展现担当,一个个战斗堡垒巍然屹立,让鲜红的党旗在各条战线、在群众心里高高飘扬。
当下,上海正发力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常新。
新近启动的“四史”学习教育围绕“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以创新打磨精品,让历史触手可及、让学习教育触动人心。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全市上下、党员干部从历史中汲取勇气和力量,筑牢思想根基,更化作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切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紧扣“四大功能”
精准施策化危为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的话:
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积极配置全球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资源,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提高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坚持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战略定位,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要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勇敢跳到世界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风浪、强筋壮骨。
“选择上海,就是选择了未来!”
就在4月,上海启动了一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18分钟落定152个项目,总投资高达4418亿元。现场,一位外企负责人这样袒露在上海、在中国投资兴业的信心。
少有人能料到,一场战“疫”,城市所爆发出的组织优势、动员优势、营商环境和治理能力,竟然在各类市场主体眼中如此具有吸引力。不仅如此,他们还敏锐地体悟到了一座城市开放、创新、包容的姿态,这,是一种让八方汇聚、四海皆来的能力和魅力。
当下,全市上下正想方设法“化危为机”,通过落地新项目、拓展新空间,放大新经济新优势新动能,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由此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近期,全球手机芯片领军企业紫光展锐决定把总部设在上海张江。“越发展,越离不开这里”,企业负责人说,以公司为圆心画一个圈,七八公里半径范围内聚集了上千家集成电路企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目前,上海已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最集聚、产业链最完整、自主可控能力最强的地区;是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最多、人才最密集、创新应用最深入的地区之一;是国内极少数能紧跟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前沿,有机会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的地区——这三大战略性产业的逆势飞扬,城市经济质量有了“高成色”。
疫情之下,“在线新经济”异军突起,发展势头迅猛。
春节期间,生鲜电商领军者叮咚买菜订单增长300%,新用户增速同比加快200%。在线文娱行业,哔哩哔哩(B站)仅用一个春节假期,用户数量大幅提升30%以上。在线教育行业,“上海微校”助全市莘莘学子在家上网课,实现“停课不停教”;“掌门教育”服务覆盖全国600多个市县、超过3500万用户。
驭势者赢。
不久前,上海出台“新基建”三年行动方案,将总计投资2700亿元构建全球信息通信枢纽。同时,上海以发展“在线新经济”作为战“疫”突围的关键着力点,制定出台相关行动方案,培育新动能、构筑新优势,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产业链另一端,上海首创大规模消费节庆活动——“五五购物节”,以覆盖全市的线上线下活动,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提振消费信心,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全球资本与品牌在此集聚成长;最新创意与技术在这里第一时间落地;优质营商环境在这里不断迭代——上海的未来,着实令人神往。
策划:王勇
文:顾一琼 唐玮婕 邵珍
图:张伊辰 张挺
制图/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戎兵 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