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绝迹近百年后,獐这一上海"原住民",又开始在松江繁盛起来
2020-08-07 19:49:36 作者:李谆谆 张懿

獐牌_副本.jpg

经过多年的有效保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如今正在上海实现种群恢复。为了让这些獐更好地回归本土自然环境,作为上海规模最大的獐扩繁基地,松江叶榭的獐保护基地近期完成升级改造,改造后的保护区从基础设施、功能设置方面全面提升,同时,通过野放训练,让獐尽早回归自然栖息环境,实现人和动物和谐相处。

黄浦江源头,叶榭镇团结村北面的生态涵养林,这里林密树绿,是林业部门作为样板开发的近自然的混交林,也是獐的家园。从2009年引进第一批40头獐开始,如今,这里的獐已经扩繁至近100头,最高峰时达200头左右,并成功引种至上海其他区域。

獐回眸.jpg

野生动物保护,最终是要让野生动物回归自然环境,为了更好实现野生獐的种群恢复和野放训练,近期,这里从基础设施、功能置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造提升。

“在原来的驯养繁殖基地的基础上,将改造提升为獐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基地,面积从100亩扩大到450亩左右。”松江区林业站副站长蔡峰介绍,新基地分为三个功能区:一是原来的驯养繁殖基地;第二个是中部大概300多亩的地方,将做成野放栖息地的模拟场景地,将獐放进去做训练;另外还有一块,将围绕獐做成野生动物宣教活动场所。

獐属于上海本土物种。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前曾在上海市郊的青浦及奉贤等广泛分布。但由于生境减少、破碎化和过度捕猎,到二十世纪初,已基本绝迹。

蔡峰介绍,2006年上海市启动极小种群恢复工程,重新引进獐、扬子鳄、狗獾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意在形成本土物种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填补因人为因素破坏的空格生态位,维持和恢复上海地区自然生物多样性。词汇,松江区先后建立了叶榭獐种群繁育基地、新浜獐种群扩繁点,选择人为干扰较少的林地,通过改造周边水系、种植食源植物、建设隔离网、安装监控系统等方式,营造獐繁衍生息的环境。

獐围栏.jpg

从原来的驯养繁殖基地,到现在的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基地,不单是面积的扩张,围栏、步道等基础配套的改造提升,更是功能的补充完善,尤其是突出基地对獐的野化训练功能。下一步,基地内三个分区之中的野放栖息地将模拟自然生长环境,投放一定比例的獐,使其接受野化训练、尝试脱离人工饲养。而为了掌握獐的生活习性,检验野放可能性,林业部门还将为栖息地内的獐配备可24小时监控的智能项圈。“通过观测,了解獐是不是适合这个环境,然后形成自然种群,逐步在其他相似的环境里面进行扩繁。”蔡峰说,完成这些训练,让獐具备野外生存的能力,才能真正让它们回归天然栖息地,自由生活。

獐路牌.jpg

此外,保护区还将完善科普教育功能,目前正在充实各项科普资料,预计明年上半年可以接受公益性的学习交流团体预约,从而让人们对野生动物有更多了解,唤起更强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作者:李谆谆 张懿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