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医疗团队成建制下沉,本市首个区域医疗联合体“瑞金-卢湾”向紧密型医联体迈进
2020-08-17 11:28:22 作者:王嘉旖

719318_w750.jpg

作为本市首个区域医疗联合体,“瑞金-卢湾”区域医疗联合体今天又传来好消息。今天上午举行的“瑞金-卢湾”医联体第七次理事会通过了《“瑞金-卢湾”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方案》,并成立了黄浦区医联体发展中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浦“1+1+8”医联体模式,为下一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驶入快车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分步打造六大慢病中心,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慢病管理

中心城区黄浦,三甲医院资源众多,但也面临着人口深度老龄化的现实。为此,“瑞金-卢湾”医联体以慢病管理为主线,积极探索辖区内“一个病种、一种管理模式”的健康服务机制。下一步,“瑞金-卢湾”医联体将分步打造涵盖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国家级心衰中心、脑病中心、呼吸病中心、心血管中心、老年病中心的六大慢病中心。

“在脑病中心建设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将神经内科病床减少一半,整个医疗团队成建制地下沉到二级医院。” 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院长陆勇告诉记者,神经内科比较关注的就是包括帕金森、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医疗团队下沉后,更便于在社区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560441_w750.jpg

今年3月中旬,历经近9个月筹备期的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试运行。这也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一家设立在区域医疗中心的MMC,其他均设立在三级医院。据初步统计,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0%左右,黄浦区内糖尿病患者近6万人。“未来2年内,我们希望黄浦区80%的糖尿病患者都能在社区医院、二级医院实现积极有效的慢病管理。” 陆勇说。

让技术围着病人转,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医联体建设已有多年,但其中总有些瓶颈问题仍未突破,这让不少病人依旧将三级医院奉为自己就医时的第一选择。为突破阻碍,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瑞金-卢湾”医联体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了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

据悉,“瑞金-卢湾”医联体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打造以医联体理事会为决策机构、以医联体发展中心为日常管理机构、依托8大专委会联通平台,即:医疗、药事、信息、医保、人力资源、绩效、资产、财务等,建立紧密型医联体“1+1+8”黄浦模式,逐步实现医联体内资源深度融合、业务统筹管理。

2884703_w750.jpg

“过去在三级医疗体系中,药品类型、医生诊疗费用标准都不一致,我们现在已经在医联体内部做到统一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告诉记者,如今医联体内的居民们在社区医院也能开到瑞金医院的药品了。下一步,他们还将探索如何创新收费标准,从过去按照医院来确定转变为按照医生来确定,以此激发更多三级医院医生下沉社区的积极性。

避免“虹吸效应”,为基层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团队

长期以来,顶级医院存在的“虹吸效应”往往让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缺人才”的困境。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陆勇每天都往返于总院与卢湾分院之间,这源于他身上肩负的两重身份——既是卢湾分院院长,也是瑞金医院医务处处长。

《黄浦区区域医疗联合体委派干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对医联体内由瑞金医院向成员单位委派的管理干部明确权责利,这一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干部积极性,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横向延伸”的长效常态机制也因此形成。

记者还了解到,瑞金医院以多种形式派驻管理专家和业务骨干到医联体成员单位,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科研和项目协作等方式,为基层培育了一批特色专科,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团队,显著带动了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医疗水平的提升。

同时,医联体内其他成员单位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人才双向培训、优势学科输出、重点项目共建等方面探索了多种形式的资源集成和共建途径,有效缓解了医疗结构不合理、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

作者:王嘉旖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