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 | “一粒药”,加速度背后是改革集成
2020-11-09 06:24:58 作者:唐玮婕

2957495_w750.jpg

走进浦东张江大大小小的生物医药企业,他们大多会给你看一张五颜六色的表格,上面密密麻麻排着在研创新药的最新进度:从临床试验前、临床申请、一期、二期、三期,一直到注册申请、产品获批。哪一根颜色的“管线”最长,就说明这“一粒药”即将实现从0到1的突破,惠及更多患者。

11109_p130.jpg

进入上市冲刺阶段的多扎格列艾汀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研发历程。 (资料照片)

在华领医药的表格上,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糖尿病新药多扎格列艾汀即将冲过终点线。上个月,公司借助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拿到了多扎格列艾汀的《药品生产许可证》,不仅是“一粒药”的新药上市申请,今后的生产和扩能都有望跑出加速度。

“吃螃蟹”

“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说起MAH,华领医药创始人陈力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华领自己没有药厂,原料药是药明康德帮我们生产的,制剂、最终的药片由迪赛诺药厂帮我们生产,但我们有药品生产许可证。拿到这个证,就说明有能力来负责这‘一粒药’”。

过去,受制于原有生产许可与上市许可“捆绑”的新药审批制度,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迫于产业化压力,往往被过早转卖,有的甚至因为缺乏后续资金而难以为继。

浦东率先试点MAH改革,让研发企业作为药品专利持有人,可以找寻外包生产厂商进行生产,不再需要投入大笔资金单独建厂。由此一来,有限的资金、时间、精力就能全部投入到研发之中。

“改革释放了实实在在的红利。我们刚刚拿到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就是对创新药企业的一个重大支持。”陈力告诉记者,这项制度创新已经被列入刚刚实施的药品管理法,“从浦东试点、华领尝试,最终成为国家医药行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浦东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作用充分发挥了出来”。

含金量

不只是MAH,从“一粒药”的出生到落地,浦东前前后后推出的一系列改革,已经覆盖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全生命周期。

“聚焦产业链上的具体需求,强化改革的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浦东新区区委改革办改革协调处处长梅跃向记者阐述了“改革系统集成”的含金量。

“一粒药”的研发,首先最可能缺的其实是资金。浦东在张江“多点开花”,布局生物医药公共研发平台,又通过发行“科技创新券”的方式,大大降低中小医药研发企业的运营成本。

进入试验阶段,生物医药研发往往需要进口大量的试剂、特殊药品。张江设立的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打通了一条科创通关的“绿色通道”,跨境研发也有了进一步提速的可能。

通过全链条上的制度创新,浦东用改革推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一跃而起。如今的张江聚集着10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20余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100多家各类研发机构。截至2019年,张江园区在研药物品种超过400个,其中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项目超过135个,处于二期、三期临床阶段的新药45个。浦东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如果把视线放到更宽的领域,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那么更多首创性、引领性改革举措正在这里落地开花。

快与慢

持续迭代的制度创新正让新药惠及患者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对生物医药的创新而言,浦东也有自己坚持的“慢”。

“我刚到浦东的时候,发现这边基本上没有生活设施,但那个时候已经有药物所、国家药物筛选中心、药物安全评价中心。”陈力2004年来到浦东时,是为了建立罗氏集团的研发中心,这也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的第一家研发中心。

据他回忆,当时,还有好几家跨国公司都准备在这儿建立研发中心。“我们都能看出来,上海是下决心要在生物医药方面做出成绩来的,而浦东开发开放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决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遇。”

从0到1,是一个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的创新过程,据统计,全球新药从一期临床研究到最终获批上市的成功率,平均只有9.6%。浦东主动选择了漫长的“0到1”,其实藏着对创新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

2011年,陈力选择在张江创业,如今进入上市冲刺阶段的多扎格列艾汀其实已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研发历程,“一辈子做成一个新药,这是许多新药研发者一生的荣耀”。

在陈力看来,张江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生物医药创新环境。从引入跨国药企研发中心,到研发外包企业和国家级新药研发创新平台公司的落户,再到一大批中小型创业企业的四面开花——这里的生态圈可以为创新提供空气、水和土壤。


作者:唐玮婕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