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让中国品牌迎发展良机
2021-05-11 06:32:27 作者:张懿

big.jpg

中国品牌日活动现场,由LED柔性屏组成的“科技之树”。袁婧 摄

品牌是一家企业、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与呈现。作为当前全球疫情防控成效最突出、经济活力释放最充分的主要经济体,我国应抓住机遇,做强中国品牌,凸显中国气派,推动品牌培育和建设进入新阶段。

“聚力双循环,引领新消费”——5月10日,以此为主题的第五个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的重头戏“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就中国品牌如何进一步发力,给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不仅认为品牌建设是当下中国经济“最大的价值工程”,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保障,他甚至以自己的一份童年记忆,为打响“上海品牌”支招。

新品牌起步,中国市场“最合适”

观察中国品牌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新加坡金鹰集团创始人及主席陈江和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视角。他说,中国不仅是去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而且,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高达4.5亿人,相当于全球所有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规模人群之和,而且还在不断增长。陈江和认为,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健全的基础设施、物流体系,发达的金融科技和电商平台,“毫无疑问,中国是企业品牌在起步阶段所能找到的最合适市场”。

李稻葵的演讲,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品牌建设的成就。他援引相关数据表示,过去十年,进入全球品牌500强的企业中,来自中国的数量最多;在进步最快的全球十大品牌中,有9个来自中国;整体上,全球500强的中国品牌价值增幅,达到了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美国的6倍、日本的11倍。

观察中国培育本土强势品牌,上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和平台。昨天,有关领导透露了一个数据:今年的“五五购物节”上,已有550多个国内外品牌的2000多款新品在上海首发、首展、首秀;而“五一”小长假五天内,全市共实现线下消费约2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知名品牌增幅更是超过50%。

big (1).jpg

品牌要“走出去”,上海可成桥头堡

中国打造品牌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李稻葵坦言,“喜”的背后也有隐忧——中国本土品牌500强中,大部分依然局限于国内市场,国际运营和海外销售比重超过5%的企业,还只占1/4。

陈江和也建议中国提升品牌国际化程度。他说,在国内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中获得的品牌忠诚度和市场份额,“是中国品牌走向全球市场的资本”。当前,中国政府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中蕴含的发展机遇,以志存高远的态度,学会配置全球资源,让中国品牌为世界共享。

为了实现全球拓展,陈江和认为,中国品牌必须为了适应全球消费者的喜好而焕新升级。当前,全球中等收入群体不仅关注品质,还越来越在意产品是否低碳、环保、可持续,要求其生产过程必须负责任。事实上,这一趋势与中国提出的绿色发展战略,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承诺非常匹配。陈江和说,为此,中国企业需要身体力行地支持中国政府兑现这些承诺。

推动中国本土品牌“走出去”,上海义不容辞。据昨天的论坛透露,上海正依托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点区域,打造一批连通国内外的功能平台;同时,将依托本地发达的服务经济,发挥金融、会计、广告、法律、管理等专业服务业优势,推动更多自主品牌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高端,使上海成为中国品牌建设的策源地和桥头堡。

big (2).jpg

上海老字号在体现国货品牌力量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前来感受上海文化底蕴。袁婧 摄

推动价值“外溢”,专家怀念“上海牌”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但“中国制造”的品牌培育进展与之还不太相称。目前,我们虽有格力电器、华为技术、三一重工等“硬核工业品牌”,但总体上,中国品牌500强中制造业品牌占比不到40%,主要份额被金融业、消费品包括白酒品牌占据。

谈到上述事实时李稻葵说,中国制造为了走强,就必须打造品牌。而且,品牌本身具有“高价值性”和“外溢性”特点——一些全球制造强国,其制造业品牌早已开始反哺其他行业。根据李稻葵的观察,对德国、瑞士在精密机械和高端装备方面的认同,事实上推动着许多中国消费者愿意以高溢价购买他们的日用品,包括乳制品和席梦思。为此他建议,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发力,投入更多资源,在工业领域打造品牌,推动其价值外溢。

事实上,聚焦打响“四大品牌”、特别是“上海制造”品牌,上海已取得了积极成效。记者在昨天的论坛上获悉,过去两年,上海着力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在集成电路、民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布局了约200个攻关项目,推动一批科技创新品牌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下一步,上海将更加注重保护老品牌,发展新品牌,特别是打造一批注入“蓝天梦、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等代表当代中国实力的新品牌,展现新时代发展新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谈到“上海制造”,李稻葵还给出了一个非常感性的建议。回忆起小时候到上海走亲访友的情景,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上海牌汽车非常漂亮。他认为,上海的基础工业品牌还可以发力:“比如,趁着我们60后还有购买力,能不能赶紧恢复上海牌轿车?”


  作者:张懿

  摄影:袁婧

       编辑:苏展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