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大纪念馆打造“大思政课”教学新场景
2021-06-01 06:23:24 作者:单颖文

big (2).jpg

中共四大纪念馆以崭新面貌面向社会重新开放。叶辰亮摄(下同)

用石库门元素贯穿整个展线,建成上海首个国旗教育展示厅,在展馆外打造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连廊……5月31日,中共四大纪念馆以崭新面貌向社会重新开放。

完成布展提升后的中共四大纪念馆亮点纷呈。展馆总面积约3040平方米,包括基本陈列展厅、国旗教育展示厅、电子浏览厅、观众服务中心、“力量之源”书吧等,其中基本陈列展厅面积约1839平方米,较此前扩大一倍。同时,以国旗广场改造为契机,纪念馆用好用足场馆内外资源,形成红色文化矩阵,着力将红色基因有机融入思政课素材,上好社会“大思政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深入开展。

big (3).jpg

纪念馆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和14份大会文件等。

“一线到底”,让观众在“石库门”中沉浸式观展

穿过一扇扇“石库门”,走进纪念馆基本陈列展厅,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里弄。沿着弹格路,走进中共四大会址所在的“广吉里”,随着多媒体投射出的代表身影拐进一个门洞,就到了会场。这里,有新制作的广吉里会址模型,呈现出担任中共四大向导的郑超麟将代表陆续引入会场;二楼是会场场景再现厅,这里被还原成当年的英文补习班场景。5月31日,纪念馆9名“小红花”小小讲解员在这里上演情景剧《力量之源》,再现会议召开时的情景。

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介绍,布展提升后的中共四大纪念馆,将场景厅与展览内容有机融合,完整再现了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的生动场景及历史贡献。通过动线调整,以“一线到底”的形式,让展陈逻辑更清晰,帮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中共四大召开的全过程。

同时,纪念馆增加了大量多媒体互动技术,提升沉浸式观展的互动性、参与性与趣味性。比如,通过大数据,对场馆多媒体技术实现智能化运营管理;通过自动分辨人流量,调节馆内灯光亮度,并及时开启或关闭部分设备。

纪念馆还对部分既有展品进行“升级”,新增一批艺术展品。比如,原本展出的中共四大与会代表老照片,以点雕艺术重新呈现,以水磨抛光天然纯色石材形成画像,克服相片年久发黄褪色的缺点,可永久保存。再如,新收藏了国画家张培楚的作品《表决》,展现了代表们对大会文件及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表决的瞬间,使展陈主题更具象化、艺术化。

big.jpg

中共四大纪念馆首批“小红花”小小讲解员进行专场情景剧演出。

创新表达,打造上海首个国旗教育展示厅

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生前长期居住在虹口区。1949年,他就是从家附近山阴路上的邮筒中,将国旗设计稿寄往北京。当年9月25日,五星红旗从3000余幅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冉冉升起。

中共四大纪念馆利用此次布展提升机会,将原本的海派文化中心改造成上海首个国旗教育展示厅,发掘整理了诸多珍贵史料,打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播高地。在展示厅中,专门辟出一片区域,复原了曾联松旧居书房一景,展示了他的设计手稿、字画等。

此外,这里还展示了大量含有国旗、国徽元素的纪念典藏,如白公馆革命志士在狱中缝制的五星红旗、曾联松亲笔签名的国旗、新中国成立50周年上海人民广场升旗仪式使用的国旗、祖国最南端三沙市成立以来在永兴岛升起的国旗等,其中不乏原件罕品。

big (1).jpg

32块铜牌,形成“从石库门到天安门”铜牌阵列

童科介绍,纪念馆前国旗广场面积扩大到1800平方米,中共四大纪念馆用好用足场馆内外资源,形成“大思政课”教学场景。

这里旗杆的长度,从原先的15米增加到19.25米,与中共四大1925年的召开年份相呼应。国旗广场地面上新镶嵌32块铜牌,选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上的30件大事,形成“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铜牌阵列。从高空俯瞰,铜牌阵列形似火焰,象征着中国共产党薪火相传。

另外,四川北路绿地通往纪念馆的小径被打造成“虹色足迹·年轮大道”,展示虹口区85处革命旧址遗迹,反映中国共产党在辖区内的战斗历程。二楼连廊,打造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连廊。纪念馆中,还有一处多媒体展览区,将纪念馆曾举办过的三场展览数字化,点击门口展览海报,即可一键切换展陈内容。


  作者:单颖文

  摄影:叶辰亮

       编辑:苏展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