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者们在这里读懂“伟大的开端” | |
2021-06-05 06:11:13 作者:占悦 王嘉旖 王宛艺 |
致敬百年历史,感悟初心使命。
6月4日是中共一大纪念馆开放预约参观首日,一批批全国各地的党员群众专程赶来,上午9时开馆后,排队扫码进馆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他们之中,有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忠实观众,为了“补充学习”认真参观展览;有78岁的老人记满12张白纸,只为搭建传播桥梁,把红色文化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红色基因赓续相传,“好像与历史人物更近了一步”
当观众推开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大门,犹如走入了一百年前“伟大的开端”。大四学生蒋新崎站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展陈前说:“好像与历史人物更近了一步。”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热播时,她会准时守在电脑前等待剧集更新。作为一名“电视剧迷”,她通过剧情被“圈粉”,并一路延伸到剧外。这次来中共一大纪念馆观展,就是为了“补充学习”。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一定要好好继承先辈们的精神,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为国家为社会做好每一项力所能及的工作。”蒋新崎说。
当7岁的崔正延和母亲潘燕走到介绍圆明园历史的展陈前,他满脸疑惑地问道:“这么美丽的地方为什么会烧掉?”潘燕便将展板上的内容一字一句读了出来。这样的“一唱一和”一直持续到观展结束。
潘燕知道,对于7岁的儿子来说,他并不能理解所有展陈的内容,但还是要带他来亲身浸润于这一件件厚重的珍贵史料之中。“可以为他将来上学时学习红色故事作好铺垫,也是提前在他心里播下一颗种子,让小朋友时刻记得,如今的美好生活是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辈努力奋斗换来的。”
记满12张白纸,只为让更多人感悟百年风云
参观者队伍中,有一位老人走得很慢。他手拿一块写字板,上面夹着一叠白纸。每到一面展板前,他都会停下脚步,还不时地轻声读出一些重要句子,然后低头记录。
“我今天特意赶来,就是为了把重要内容记下来,回去讲给更多人听。”老人名叫李光羽,今年78岁,听闻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特意赶上了上午的第一批参观,“年纪大了,也要时时进步。”
观展结束后,李老伯已经写满了12张白纸。其中,就正厅大型瓷板画“日出东方”,他不仅记录得非常详细,还将中共一大会址、嘉兴红船、井冈山、瑞金、遵义、北京天安门等红色地标在画幅中所处的位置都进行了标注。
“内容相当丰富,生怕来不及看。”李老伯还准备回去后给其他人讲解,让更多人感悟这段百年风云。
对柴景林来说,参观“一大”是个“意外”。两个月前,他来到上海,把上海的红色旧址遗址几乎看了个遍。他说,为了迎接建党百年,他要将有历史意义的红色展陈拍下来,发给远在吉林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看到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消息后,他立刻预约,还改签了回家的火车票。4日,他几乎在馆内待了一下午,生怕漏掉任何细节。“看到这些展陈,我非常激动,感受到了党和国家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拼搏,这些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我用镜头记录下来,搭建起传播的桥梁。”
“储备”9种版本讲解稿,让红色故事触达人心
戴着耳麦,90后讲解员孙宗姗熟练地开始讲解。“每次讲解都是一次党史知识考试。参观者们不时会提出一些‘超纲’问题,但我们从不会被问倒。”
如今,新一代讲解员们不仅将千余件展品资料“输入”脑海,更“储备”了面向不同人群的9个版本的讲解稿。
仔细聆听年轻人自信流畅的讲解,人群中,87岁的李世凤不时露出欣慰之情。作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老一代讲解员,她在此奉献了青春,“这就是一种传承”。
因腿脚不便,李世凤坐在轮椅上完成了观展。“我等这一天等了很久了!”
上世纪50年代,李世凤作为首批讲解员来到中共一大会址,成为外宾组的一名成员。彼时,工作条件艰苦。让李世凤印象深刻的是,就连烧开水这件事,都要特别当心。“因为怕对陈列文物有影响,所以平常都特别小心。”
回味过往,李世凤觉得“幸福来之不易”。观展时,她尤为专注。“变化太大了,完整体现了建党百年走过的光辉历程,也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道理。”
被老讲解员点赞的孙宗姗,感触最深的就是“情义”二字。“展览看进去了、融进去了,就能深切感受到一件件文物背后的爱国之情。”
她对自己的身份也有了全新认知:讲解员就是连接观众与红色历史的重要桥梁。
最初,接待观众时,她一心只想着把内容讲全、讲完整。但随着时间推移,她更希望在讲解过程中能与观众互动交流。“希望通过一次次讲解,能够触达观众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真正对红色历史有领悟、有获得。”
老一辈对于党的深厚情感,深深打动着年轻的孙宗姗:“作为青年一代,更要把红色故事讲好,把红色精神传承、发扬好。”
作者:占悦 王嘉旖 王宛艺
摄影:陈龙 袁婧 张伊辰
编辑:苏展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