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纪念馆有一面“最珍贵党旗” | |
2021-06-08 06:06:57 作者:王嘉旖 |
中共一大纪念馆内的这面宣誓墙成了不少人留念打卡之地。袁婧 摄
上海太平湖畔,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式开馆以来,全国各地的党员群众闻讯纷至沓来,通过网上预约前来参观瞻仰。纪念馆内,一面宣誓墙吸引着参观者们的目光,墙上那面鲜红党旗更是鲜艳夺目。记者采访获悉:这面色彩绚烂、立体感十足的党旗,采用十分珍贵的缂丝非遗制作工艺,凝结着手工匠人们百日心血。
缂丝,文化底蕴深厚,被尊为“织中之圣”。坊间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2009年,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于普通织品,缂丝工艺制成的织品,外观更丰富、立体感更强、色彩更绚烂。更重要的是,织造过程中采用“通经断纬”的方式,缂丝作品的花纹边界犹如雕琢镌刻,具有双面立体感。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最好的工艺制作一面最珍贵的党旗,并将它放在最有纪念意义的地方。”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海上丝韵”董事长吕钢回忆这面党旗的制作过程时说。这一成长于宝山区高境镇的本土团队,一直希望用手中的丝线,为建党百年制作一份珍贵礼物。
当时,筹备过程中的中共一大纪念馆,需要一面布展于馆内的党旗,并希望它能成为一件艺术品,可以永久收藏。工艺繁复却极具收藏价值的缂丝就这样入选。根据展陈要求,需要制作一面长240厘米、宽160厘米的大尺寸党旗,而这在缂丝作品中称得上是“超大规格”。
更难的是,作为单色作品,这面党旗要达到色彩饱满均匀,十分考验织匠的技艺。 “在单色作品中,稍有一点瑕疵就会立刻显现,制作者必须确保制作过程中用力完全一致。”此外,由于缂丝工艺的特殊性,匠人在织造时看不见图案,“全凭经验和头脑中的构想”。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顺利完成这幅特别的缂丝作品,“海上丝韵”团队特地抽调了5名大师级织匠,均是有着十年以上经验的老师傅。从画样到染色,匠人们每天工作10小时,足足耗费了100天。最终成品总共用了18.2万根真丝线,其中经线3.2万根、纬线15万根,丝线总长度达33.3万米。吕钢打趣道:“堪比上海到南京的距离,甚至还要更长。”
一根根手工织成的丝线,不仅全面反映了匠人绘画、书法、色彩等方面的扎实技艺,更凝结了他们1000小时默默守候在织机旁的耐心、恒心。
作品完成,任务却未结束。“缂丝党旗与普通棉质党旗不同,丝线比较嫩,如果按常规方式装订,丝线会断。”馆方与“海上丝韵”团队反复琢磨它的上墙方案,还专程请来拥有丰富经验的装裱老师傅。终于,这面珍贵党旗在众人注目下正式装裱上墙。
吕钢说,这面党旗悬挂于中共一大纪念馆,正是一种精神传承。《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原型之一裘慧英,作为一名隐蔽战线的杰出女性,就在早期做绸厂女工期间,积极发动工人姐妹参与救国行动。绸厂女工身上的爱国精神,也影响着当下的手工匠人们赓续红色信仰,传承弘扬经典工艺技术,以优异业绩庆祝建党百年。
作者:王嘉旖
摄影:袁婧
编辑:苏展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