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园2025年将达千座,2035年力争再翻番 | |
2021-07-15 06:31:21 作者:史博臻 周渊 |
▲上海正重点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截至2020年底,上海公园增加到406座;五年后,这一数量可能要翻倍。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透露,上海正重点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
到2025年,公园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各类公园数量增加到1000座以上。“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基本形成,“一江一河一带”公共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到2035年,公园城市基本建成——优美环境人人共享、生态价值高效转换,生态空间占比达到60%以上,公园数量力争达到2000座。同时,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与“五个新城”环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密切衔接的宜居宜业宜游大生态圈基本建成。
今年新建公园将超120座,半数是口袋公园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上海有406座公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8.49%。但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标全球城市,上海环境生态空间的规模和品质还有一定差距。
邓建平表示,公园城市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是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实际行动。日前,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以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为引领、加快公园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
目前,距离“千园”目标还差近600座,寸土寸金的上海如何做增量?市绿化市容局总工程师朱心军介绍,将通过三项举措来实现。
首先,在重点区域建造城市公园。比如在“一江一河”区域,将建成世博文化公园、北外滩中央公园、杨浦滨江大桥绿地、闵行紫竹兰香湖绿地等一批公园绿地;在外环绿带上,通过功能提升新建35座城市公园;在“五个新城”区域,新建或改造提升一批100公顷左右的“绿心”公园。
其次,是建造口袋公园。主要结合滨水绿化、街头绿地、单位绿化开放共享等多种方式建设口袋公园或街心花园。
此外,因地制宜建造乡村公园。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五年内将建成200座左右乡村小微公园,改建50座左右开放休闲林地公园。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工程并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还会有明显的“质”的提升,主要体现在落实“四化”要求、加强智慧公园建设、提升配套服务能级、推动公园+文体旅、实现公园免费开放等。
从今年计划看,上海将新建绿地100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500公顷,新增各类公园120座以上,其中口袋公园60座以上。
“环上”平均每2公里有一座城市公园
环城生态公园带的规划建设,涉及“环上”“环内”“环外”“五个新城”四个区域,“十四五”期间共有11项重点工作。
其中,“环上”以外环绿带功能提升为主,将新增城市公园35座以上,优化拓展14个已建成公园的功能。朱心军介绍,预计到“十四五”期末,在98公里长的外环绿带上,平均每2公里就有一座城市公园,形成“长藤多瓜”“串珠成链”格局。推进外环绿道改建、新建和贯通,建成100公里以上连续贯通的外环绿道,兼备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此外,增加彩化、珍贵化的植物品种,实施“四化”改造500公顷以上。
“环内”稳步推进10个楔形绿地建设。全面建成森兰、碧云、三林和桃浦4个楔形绿地,新增绿地面积300公顷以上。加快推进北蔡、吴淞、大场、吴淞江、吴中路5个楔形绿地规划建设,新增绿地面积400公顷以上。启动三岔港楔形绿地规划建设研究,结合滨江森林公园功能提升,打造吴淞口区域绿色发展示范区。
“环外”有序探索生态间隔带建设。以闵行区吴淞江生态间隔带为试点,探索生态间隔带建设政策。有意愿、有条件的相关区启动生态间隔带建设方案研究,注重特色营造,强化布局交融、资源整合,打造“生态、生产、生活”相互渗透、无界融合的生态公园。注重林水复合、蓝绿共生,系统谋划浦江第一湾区域的生态建设。
“五个新城”则以林地建设为核心,规划建设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通过改建或新建大型公共绿地,建成一批100公顷以上的“绿心”公园。
今年是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的“起步年”,多点发力。“环上”,启动浦东新区金海湿地公园、宝山区大黄村绿地、普陀区凌家浜绿地、嘉定区绥德路绿地、闵行区梅陇绿地和徐汇区华泾公园等7个地块的改造;“环内”,推进浦东森兰、碧云、三林和普陀桃浦楔形绿地建设,建成130公顷以上;“环外”,编制完成闵行吴淞江生态间隔带专项规划,同时,推动“新城”绿心公园建设,争取松江新城中央绿地、青浦新城上达河公园、奉贤新城中央森林公园、临港新城绿丽港楔形绿地及顶科“绿心”公园等项目建设开工。
作者:史博臻 周渊
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