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伟大建党精神铸就人民城市,在新的赶考路上再起宏图再创奇迹 | |
2021-07-19 06:12:06 作者:顾一琼 见习记者 王宛艺 |
晨光中的中共一大会址。本报记者 陈龙摄
开栏的话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路走来,在斗争和实践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品格和精神财富。
即日起,本报在“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栏目下开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子栏目,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重要论述,更阐释精神的现实意义。通过回溯这些精神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系统展示其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更好地激励和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兴业路东头,太平湖畔,中共一大纪念馆自今年6月3日开馆以来,已有超过30万人次参观者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参观瞻仰、探寻感悟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大党开天辟地的伟大开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让人们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展开孜孜探求。
上海,红色之城、光荣之城,612处红色遗址、旧址、纪念设施和场所遍布大街小巷。它们,关系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及早期发展的渊源与根脉;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更孕育起一种强大精神伟力,融入城市血脉,一路向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百年间,上海这座城市中的红色足迹、奋斗故事、发展奇迹,凝结成为今天人们探究、理解、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一条明晰而生动的逻辑主线,更成为一座城市不断发展的坚实底气和动力源泉,成为人们勇于斗争开创未来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利器”。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每个红色足迹,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源与流
上海,见证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产生和发展。
百年前,南昌路100弄2号,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成立。此后遍布整个上海的红色足迹,几乎都由这里起步。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展陈墙上,很多参观者都被这样一幅画面所触动——1920年9月1日第八卷第一号的《新青年》封面上,以地球作背景东西向伸来的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正是从这一期开始,《新青年》全面宣传马克思主义,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机关理论刊物。
伟大建党活动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早期共产党人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群众,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直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一年后,1922年7月,党的二大在上海辅德里召开,与党的一大共同完成党的创建任务。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在实践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在精神上孕育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对建党实践所内含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这样理解: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光荣而艰辛的建党历程,不仅锻造出领导中国前进的全新政治力量,更淬炼出了伟大建党精神。
一百年筚路蓝缕。其间,一位位革命先驱,不仅刻画出具有伟大建党精神的共产党人群像,每一个个体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具象展现。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作为镇馆之宝之一,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和其背后的“守护”故事被广为传颂。白色恐怖下,早期共产党人张人亚冒险将一批文件、书报从上海秘密送回老家,交托给老父亲代为秘藏。老父亲为掩人耳目,将这些文件包裹好埋入“衣冠冢”,两代人独守秘密直至新中国成立。
在龙华烈士陵园,长眠着一大批为革命壮烈牺牲的共产党人。中共中央军委四烈士之一的颜昌颐给父母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儿早已许身社会,奔走南北,前途多荆棘,全力为社会,一心报国家。
“伟大建党精神回答了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基本问题,突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根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强这样注解:“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谁——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怎么干——为了践行初心使命奋不顾身、前赴后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则回答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准绳——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遵守党的纲领,成为奉献人民的先锋队和模范者。
每个奋斗故事,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炙与热
龙华烈士陵园内,陈延年、陈乔年烈士墓前,出现了成百上千封“穿越时空”的信函。信中不少话语令人动容:“请放心,我辈定当竭尽全力守护好中国”……寄信人,正是百年后今天的Z世代“新青年”。
百年间,伟大建党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肩头和心中继承弘扬。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鸿召生动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延安时期,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在中央党校讲授“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有人当场提问:如何理解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陈云答:“我理解的到底,就是棺材底。”
“我们在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时候,既要看到特定时期的具体做法,更要看到具体做法背后的精神内核。具体做法可能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但精神内核始终统一并不断延续。”曾峻说。
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将“艰苦奋斗”进行到底:1954年试制成功第一台国产汽轮发电机组,1961年成功制造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196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改革开放后,随着浦东开发开放,股票市场、土地批租等许多“第一次”从这里走向全国。进入新时代,自贸区及新片区揭牌成立,形成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开放新成果。
时代洪流中,上海这座城市始终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奋楫争先的拼搏奋斗,让光荣之城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方刘表示:当下的上海,正把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勇于改革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
现在,接力棒又交到年轻一代手中。
“星火”,意取自“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8年,依托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暨陈望道旧居这一红色地标,在青年群体中宣讲老校长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每个发展奇迹,就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实与力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也为上海在新征程上再起宏图、再创奇迹指明了清晰路径与方向。“支持浦东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面对新的时代使命,更需要继承发扬、用好用活伟大建党精神,激发出精神背后无穷的硬核力量,也在改造世界中赋予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是‘活’的、有力的,更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的。”专家们认为,伟大建党精神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自我丰富和发展,从而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体现出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就在数天前,“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揭牌,全力以赴打造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高地。“这是为了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从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激励不断前行的力量。”朱鸿召说,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最好的方式,就是赓续精神,创造新的历史。
“伟大建党精神与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密切关联,是上海城市精神和品格的底色。”丁晓强认为,要讲好伟大建党故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来浸润城市精神品格,不断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根”与“魂”,让伟大建党精神在建设人民城市的伟大实践中发扬光大。
陈方刘则说,伟大建党精神落在细微处,就是紧扣民生难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今天我们仍将面临许多艰难险阻,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保持那一股昂扬的斗志、那一腔革命的热忱、那一种拼搏的胆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作者:顾一琼 见习记者 王宛艺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