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浦东:既让大象起舞,也造蚂蚁雄兵 | |
2021-08-10 06:23:01 作者:唐玮婕 祝越 张天弛 |
▲位于张江科学城内的张江人工智能岛。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下肢瘫痪的患者借助智能机器人能够站立和行走;养老院的老人用康复设备活动手腕、足踝、四肢……在张江机器人谷,康复机器人企业“傅利叶”全新一代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实现批量化生产的同时,已获得多项国际认证,实现了中国医疗机器人研制的重要突破。
在浦东新区,研发者们的“奇思妙想”正逐步走向现实。 “上下游企业在这里集聚,引领区建设更是让创业人感到振奋。”傅利叶CEO顾捷透露,从两人团队起步,傅利叶在浦东这片创新产业高地播下“种子”,逐步长成“参天大树”。
如今的浦东新区又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赋予浦东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明确要求浦东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浦东新一轮的发展目标是:全力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努力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
-加快关键技术研发-
发挥“尖刀兵”“国家队”作用
假如将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光聚焦到头发丝这么小的尺度上,这样的“超强超短激光”能使人们在实验室里创造出之前只有在核爆中心、恒星内部、黑洞边缘才能找到的极端物理条件。
在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项目已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10拍瓦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创下国际最高激光峰值功率纪录的同时,也正推动超强超短激光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牵引我国激光材料和元器件的研发攻关。
令人欣喜的是,项目实验平台虽然处于测试阶段,但已在拓扑态贡献的高次谐波产生研究、阿秒电子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装置的激光条件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科学家,他们希望利用这台激光装置开展联合研究,我们也希望基于大科学装置打造有中国特色、上海特色的创新高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冷雨欣表示,这一项目将面向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提供先进的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手段,助力加快关键技术研发。
不远处与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项目相辅相成的上海光源中心团队,近日也在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振荡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提出的涡旋光产生方式的相关成果,以研究快报形式发表在美国光学学会权威期刊《光学》上。
大科学装置是未来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撑。目前,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与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等组成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设施集群的核心,已成为我国光子科学研究的国之重器,未来这里一定会诞生更多的“硬核”科研成果。
-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
最新规划引领“硬核”产业
川杨河畔,张江科学会堂正在加紧建设。这座建筑高度达50米,总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将集国际峰会、行业路演、科创大赛、文化活动、展览展示等功能于一体,补齐张江科学城创新生态要素,面向全球科创力量,创造一个开放、融合的科创能量交流平台。其周边还包括张江新地标320米高的“科学之门”、张江人工智能岛、浦东国际人才港等。
根据近日出炉的张江科学城“十四五”规划,科学城将围绕建设上海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的战略目标,对总体空间进行优化调整,规划面积由现在的95平方公里扩大至约220平方公里,扩区后将形成“一心两核、多圈多廊”错落有致、功能复合的空间布局。
“张江之前是狭长形的,这一次东西向扩展,通俗地说就是长胖了,这次长胖的意义除了面积扩大之外,将加重城市功能的调整,更加突出城市的概念。”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彭崧表示,到2025年,张江科学城将打造大师云集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硬核主导的高端产业增长极、共治共享的创新生态共同体、活力四射的国际都市示范区。张江高新区将率先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基本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
同时,浦东还在全力推进“金色中环发展带”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硬核产业发展打开新的更大空间。“金色中环发展带”预计总投资将超过6000亿元,总建设项目286个,总建筑面积约2300万平方米, “十四五”时期基本建成。此外,浦东已建有30多个特色园区,其中张江机器人谷、金桥5G产业生态园等11个园区入选市级特色园区。
“新征程上,浦东新区改革开放的整体态势和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重点领域建设,将互相深度融合在一起去推进,从而能够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和科技竞争合作。”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认为,无论是“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还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都意味着浦东将坚持开放创新、直面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合作的最前沿,努力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引擎。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建成整片“创新热带雨林”
1994年,罗氏制药慧眼识珠,在张江的一片农田中投资开工,成为浦东首家跨国药企,也见证了张江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药谷”的历程。成立研发中心、实现产业化、建立上海创新中心,如今的罗氏正以浦东为主要基地,孵化本土创新,自主研发的新药将惠及全球患者。
“未来,我们还将探索建立新一代小分子药物平台,在新标靶识别、小分子药物设计以及患者个体差异性等医药研发全价值链的应用和发展上,助力全球新药研发创新发展。”罗氏上海创新中心负责人沈宏说,浦东将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和跨国企业开放创新建设,这也更加坚定了罗氏“在中国扎根,与浦东共发展”的信心。
7月底,浦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意见》而重点推出的功能引领六大行动计划之一——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GOI)发布,将起到双向“赋能”作用。一方面,大企业可以为小企业提供技术、人才、金融等一系列专业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小企业也将用自身的创新活力激发大企业发展的更多可能。
针对“做强产业一件事”,浦东正聚焦主导产业和重点新兴产业开展整体性改革,从企业开办、市场准入、项目建设、融资信贷、业务创新、销售渠道等全生命周期寻找薄弱环节和发展瓶颈,以集成式改革突破关键重点领域,做强更多硬核产业集群。
“浦东将优化对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和培育机制,构建多元主体相融相契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既有大象起舞、又有蚂蚁雄兵的生动局面。”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徐欣表示,将推动从企业研发中心、企业创新中心到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的发展,加快构建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跨国公司由引进全球创新到孵化本土创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做强创新引擎。
作者:唐玮婕 祝越 张天弛
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