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设施紧扣老年人“养、食、居”,“原居安老”更舒心
2021-08-28 06:28:46 作者:王嘉旖

图片

龙华街道为老人提供数字化综合性服务

抬头望‘云’,低头用餐”,这不是在网红餐厅,而是开业不久的虹口区北外滩街道临潼路社区食堂。酷似“云顶”的时髦设计,搭配复古广告画等怀旧元素,不仅让老人们觉得“时髦亲切”,周边白领也乐意来“搭个伙儿”。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是上海着力推进的一项民心工程。今年,全市计划建设50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和200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截至目前已分别建成40家、162家。此外,全市有超过8000户老年人家庭提交了适老改造申请,其中2000多户已完成改造。

这样一种设施建设,不仅聚焦物理空间的功能提升,更紧扣老年人的“养、食、居”,迈向“一切围着需求转”的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体系构筑,“原居安老”有了实现的可能。

以指标倒逼服务提升,为老服务中心打磨“星级店”

沪上每个社区,几乎都有老人们心里的“宝藏”——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这里集纳着老人日托、助餐、辅具推广、医养结合、养老顾问等高频次生活服务,也提供心灵栖居之地。

实践基础上,养老服务综合体也纷纷迈向“提档升级”。结合调研,长宁区民政局发现,各街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用户流量”各有差异。有的活动丰富,居民参与热情高涨,有的运营效能不高,对居民的吸引力还不够。据此,长宁区民政局今年在全市率先制定发布《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营效能评估的实施意见》,这一配套指标体系涵盖规范运作、功能实现、多元评价等方面,以标准推动实践和服务,也倒逼“接单”的第三方运营机构在精准服务上不断打磨。

这样一套指标体系也有望向全市各社区推广,助推更多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升级打造为“星级店”。比如,有的为老服务中心为吸引集聚人气,开发了不少适配老年人的“宝藏课程”,从剪纸课、手机课到组合型乐器课,不一而足;有的则叠加康复辅具社区租赁、适老改造试点等,化身社区养老“样板间”;还有的引入炫酷高科技,从智能电动训练车到康复机器人,让老人享受数字时代的种种便利。

勾选项目自由拼配,精细化让民心工程落到心里

从助餐设施建设到居家适老化改造,实践中,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不断丰富延展着外延,逐步形成多层次、有梯度、相衔接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这也是上海“十四五”规划定下的关键目标。

闵行区申馨社区食堂,用餐高峰时刻基本不会“大排长龙”,原因是嵌入了芯片的菜碟会自动算账结账。老人依次将餐盘放置在自动识别区,随着“嘀”的一声,账单便在计价屏上显示出来。去年以来,伴随城市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已率先嵌入、改造着市民家门口的养老服务设施,正逐步嵌入食堂运营全生命周期。例如,前端采购环节,数字追溯系统牢牢守住“舌尖上的安全”;运营环节,炒菜机器人等智能后厨技术降低运维成本;后端支付环节也同样智能高效。

正如火如荼推进的居家适老化改造也遵循着类似逻辑,充分挖掘激活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家住徐汇区斜土街道的钟老伯,前不久提交居家“浴改淋”套餐申请。前后短短十天、花费不到1万元,卫浴间老浴缸顺利拆除,还新添了快排式地漏、防滑地砖。“上门评估的师傅很专业,改造套餐设计也很合理,能根据各家实际情况和需求勾选拼配,真正把民生好事做好,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作者:王嘉旖

  编辑:金久超

  来源:文汇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