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让美学价值渗入乡村肌理
2021-09-15 06:09:18 作者:张天弛 王翔

big (1).jpg

▲林家村艺术活动中心。

响晴的初秋午后,微风拂过崇明区新村乡的稻田画布,旁边的观景台上,前来打卡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而此地“稻米文化小镇”品牌也越来越响亮。

百年旧民宅的残砖老墙后,“生长”出一座现代建筑——青浦区重固镇章堰村的章堰文化馆,去年成为上海唯一入选“全球十佳博物馆及文化中心”的建筑,年轻人纷纷来这里参观,对老建筑和乡村有了新的认知。

裹着稻香的清风吹进屋内,75岁的青浦区朱家角镇林家村村民徐凤英正手握画笔,在油画布上簌簌地刷。最近,村里还迎来几位“新村民”,艺术家扎堆把工作室搬来,并为乡村“代言”。

近年来,沪郊乡村正在越来越多被注入艺术人文气息,体现美学价值。让美学价值与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相互融合、相互成就,这或许是一条与超大城市匹配、符合上海独特气质的乡村振兴之路。

艺术浸润下的上海乡村“美出圈”了

沪郊乡村的艺术氛围越来越浓了。记者日前来到青浦区朱家角镇林家村采访,这里正在探索“艺术乡村”建设,发掘乡村的美学价值,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

big.jpg

▲林家村农宅精美墙画。

目前,村里不仅有多个艺术家工作室落户,艺术也在不断渗入村民的生活场景。画家朱者赤就是7月刚入驻的“新村民”。在他的艺术工作室里,一幅高3米、宽7米的空白画卷已经铺好,准备绘上以林家村为主题的新创作。他告诉记者:“我在这儿一下子就签了10年的租赁合同。”

笑声爽朗的朱者赤是哈尔滨人,来林家村之前,曾在巴黎、纽约、杭州等地开过工作室。提起选择林家村的理由,他说:“首先,乡村宁静的氛围有助于我的创作。”而林家村能“脱颖而出”,还因为它独有的艺术氛围,“我的邻居有画家、电影人、相声演员等各行各业的艺术工作者,大家没事就聚在一起切磋交流”。林家村为艺术家提供了很好的落户条件,甚至可以“拎包入住”,“我在选择工作室时,对用来作画的墙面有很高要求,而这里修葺一新的民宅挑高足够高、墙面平整光滑,非常适合我。”此外,林家村的地理位置好,去市区或前往长三角其他城市都很便利,即使不出村,也能通过“一网通办”办理事务。

林家村党总支书记徐永坚告诉记者,村里对部分闲置的民宅统一改造租赁,一部分独栋民宅改造成艺术工作室,另一部分联排农宅则改为公共艺术空间,用于今后举办画展、讲座、沙龙等活动。

朱者赤还有一个角色——艺术林家村的“野生代言人”,向身边的艺术家好友推荐林家村,希望让村里的艺术氛围更加浓厚。他微信朋友圈最新一条分享了村里日出的美景,配文为“林家村绝对是值得来的地方”。

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一个不能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上海乡村在经历了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提升之后,如今美学价值也开始渗入乡村,三者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正如记者在林家村所看到的,艺术给林家村带来的不仅仅是浓厚的艺术氛围,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和肉眼可见的生态环境改善。

big (2).jpg

徐永坚告诉记者,借助“艺术乡村”建设,村内增加了工作岗位、经营性收入、村集体分红等,到2022年,预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体收入也将增收百万元以上。

村里的“最美农家书屋”薄荷香文苑吸引了大量周边地区的年轻人前来打卡,盘活了村里的旅游资源;村里的优质水稻在市场上打响了“薄荷香农庄”品牌,培育的“薄荷香大米”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相比普通大米亩均可增收上千元。“如今,村里的2600亩水稻田都完成了100%绿色认证,全村种植户都因此获益。”徐永坚说。

与此同时,林家村的公共环境也越来越艺术化,艺术的足迹走出工作室,走进村里的各个角落——毕加索、达·芬奇以及蒙特里安、康定斯基等画家的作品,都被临摹在了农宅外墙上。

而乡村的生态潜力也被更多释放出来。据介绍,林家村正以“一环三街”为发力点,改善乡居环境,“一环”是指村里的稻田景观环,“三街”从外向内分别是稻田外街、花园内街和庭院水街。记者在村里看到,一排村居围绕在稻田连成的外街之内,一阵风吹过,金黄的麦浪层层翻涌;村居各家各户门前都辟出一块空地,村民在这儿侍弄花草;绕道农宅后,清澈的河道旁,人们三三两两在鲜花簇拥的步道上散步。

big (4).jpg

徐永坚透露,10月中旬村里还将举办“出走艺术、沉浸乡村、中草药与田野的呼吸集市”,在丰收后的金黄稻田上打造浪漫雕塑打卡点、稻田时装秀和艺术放映会等活动,充分发掘乡村美学价值。

美学价值体现超大城市乡村的独特气质

美学价值越来越多渗入乡村肌理,体现的正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乡村的独特气质。事实上,这一乡村振兴的探索也在沪郊其他乡村上演着。

在青浦区重固镇章堰村,历经风霜洗礼的青砖老墙之内,一座崭新的白色建筑“生长”出来。这座会“新陈代谢”的建筑,就是章堰文化馆。而在复原历史风貌的同时,文化馆里还设置了咖啡吧和水吧,雅致的氛围吸引许多年轻人前来打卡。“将年轻人重新引入章堰,让他们对老建筑和乡村有新的认知是我们的目的之一。”设计师琚宾说,这座“最美博物馆”还承担起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任务。

big (3).jpg

在崇明区新村乡,虽然以水稻种植为主导产业已有50多年,但近几年,乡里把稻米变成了“文化标签”,把稻田打造成文旅融合的新地标。今年,新村乡用43亩的五彩水稻绘出了一幅壮阔的画卷。航拍镜头下,建党百年庆祝活动标识在稻田间分外醒目,标识周围,航空母舰劈波斩浪、高铁列车疾驰而来、运载火箭直指苍穹、“神舟”飞船遨游九天;另一侧还有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吉祥物“圆圆”“梦梦”的可爱形象……吸引前来打卡的市民络绎不绝。不仅如此,依靠毗邻花博会会址的地利,村里还推出了稻香花舍等以稻米文化和花博会元素为特点的星级精品民宿,以及“稻1968”景区,集稻米加工、文化展示、科普教育、农业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稻米文化小镇”品牌越来越响亮了。

上海作为一座超大城市,要走出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不仅要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也要把美学价值融入其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刘悦来说,对乡村振兴和农民提升生活质量来说,经济振兴是首要的,但在满足人们的必要生活条件之上,也需要用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引导提升,从而在良性循环中不断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对于上海乡村现在尝试的多样美学探索,刘悦来认为,乡村振兴更重要的是要让乡村变得“自信”,这不仅体现在乡村在美化环境时要保留自己的自然特色上,更重要的是,要把乡村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来谋划,“艺术对乡村经济的拉动绝不仅是打造网红打卡点,而是要寻求长效、可持续性的相互促进”。


  作者:张天弛 王翔

  编辑:施薇

      摄影:张伊辰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