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车位都倾注十分努力,停车不再“拼人品” | |
2021-12-02 22:31:16 作者:周辰 |
冒着寒风、骑着“小电驴”,崔萍是来“取经”别人家的停车位的。
因为,在超大城市市中心,找个不折腾的停车位,实在太难了。
崔阿姨住在静安区谈家宅小区,这两年小区“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划出95个车位,已是极限,但小区里有105辆车,10辆车的缺口常引来矛盾——为了抢车位,有人甚至砸了邻居家的车窗。因此,尽管崔阿姨自己有车,短途出入不得不依仗“小电驴”。
谈家宅的难,也是上海中心城区停车难的一个缩影。去年底的一份停车资源现状普查显示,以静安区757个小区为例,有374个存在停车缺口,约3万个停车位,缺口比例达31%。全市层面,今年“停车难综合治理”被列入“民心工程”。
在静安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盘清底数前提下,多措并举、用劲使力,推进解决老旧小区和医院周边“停车难”,不断盘活公共资源——今年一年已新建692个公共停车位,完成4个停车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新增停车资源近400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要拼人品”的尴尬。
内部挖潜:利用碎片化空间增加停车位
共和新路1875弄小区居民,说起家门口一条220米长的背街小巷“又爱又恨”。爱的是,小巷里有学校和医院,上学和看病都很方便;恨的是,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导致这个本来泊位就少的小区停车难上加难。
今年,结合“美丽家园”工程,大宁路街道牵头协调,不仅将居民楼修葺一新,还对小巷“动手术”,整修路面,优化空间布局,利用碎片化空间增加了7个停车位。
更重要的是,居民区主动跨前一步,与小巷内的各家企事业单位商议错峰共享泊位,白天供学校医院等单位使用,夜间则由物业统一管理供居民使用。一条吵吵闹闹的巷子,就此成为和谐邻里的典范。
而在谈家宅小区,物理空间上没有新增泊位的潜力,居民区书记便瞄准了周边党建联建单位,协调来数个车位。然而,外部车位月租价格比小区内贵了不少,“有些人还是持观望态度”,崔阿姨不禁有些无奈。昨天,她来到静安区大宁街道325公共绿地,参观区内首个公共绿地下空间建设的公共停车场,就想看一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思路。
外部扩容:公共绿地下空间建成停车场
崔萍在325绿地停车场转了一圈,她了解到:这个能提供150个车位的停车场是通过挖掘公共绿地下方空间建造而来。然而,公共绿地如何申请附加停车场功能,谁来检查土地是否符合建设资质,谁来评估验收,谁来后续运维……开工前,这一连串的问题都需要确认。
该项目从立项到完工,耗时3年。今年8月,这一公共停车场完成竣工验收,还搭上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东风,上线“上海停车”平台,不仅有效缓解周边居民的停车矛盾,居民也能通过平台了解剩余车位的实时情况。
静安区建管委交通科副科长季春鹤介绍,在街道相关部门协调下,周边居民与运维公司协商,确定了按小时、包月和错峰包月三种收费模式,预计明年起不少居民将会选择在这里停车。
“这种程度的资源整合,光靠居民区做不到,需要政府部门搭台协调。”尽管这一模式不可能立即“复制”到自己小区,但崔萍还是充满了期待。
群策群力:“民心工程”办成“暖心实事”
“325绿地的停车费能不能再优惠点?”座谈会上,附近明园小区的居民代表张艳雯开门见山,抛出了大家最关心的现实问题。
静安区建管委副主任郁震飞当场解释,“目前定价是居民协商议定的,但325绿地停车项目是政府主导的市场行为,满足居民需求、可持续化运营是项目建设的总原则”。
其他居民代表提出,一些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仍较严重,新增的泊位数量和居民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还有差距,错峰共享措施可以更精细化等问题。对此,各职能部门一一予以答复。郁震飞透露,区建管委正积极寻求实践创新,推进机关事业单位错峰共享。比如,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已率先实现预约就诊的同时预约停车,提高停车效能。该区还在研究“沉井式”停车场,即通过垂直盾构的方式向下深挖一个立体车库,“目前已经完成理论研究,明年将进入实质性建设”。
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施文俊表示,解决停车难,前进的每一步都要政府花十分的努力。他建议借助科研力量,在党建引领下,坚持内部增能、外部扩容、智慧停车和科学施策,将停车综合治理的“民心工程”办成人民满意的“暖心实事”。
作者:周辰
图片:叶辰亮 摄
编辑:陆益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