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科普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
2023-05-23 06:48:36 作者:王宛艺

30523_p18.jpg

▲虹口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内,色彩缤纷的废弃瓶盖,在墙上拼合出一幅虹口地图,点缀有地标建筑和“我爱虹口”的字样。本报记者王宛艺摄

明黄、亮蓝、暖橙、青绿……1700个色彩缤纷的废弃瓶盖,上墙拼合出一幅虹口区地图,点缀有地标建筑和“我爱虹口”字样。来自虹口区各个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服务点,也成为虹口区垃圾分类工作的一道缩影。

昨天是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系列活动首日,上海市中心首个垃圾分类科普馆——虹口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内,“挑战垃圾分类游戏王”等活动吸引了附近居民和学生的参与。上外附小幼儿园的顾盼栩被这面斑斓的艺术墙吸引,兴奋地在留言签上一笔一画写下:“希望我们的地球更美丽”。

虹口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馆长张麒峰正引导小朋友答题闯关。回溯至2018年,彼时,他还在基层从事垃圾分类工作,5年过去,他所在的“课堂”更大了,居民在科普中更直观了解垃圾分类、循环再生的成果,不少青少年成了“回头客”。

放眼整个虹口区,与四年多前相比,干垃圾日均产生量控减36%、湿垃圾日均产生量约为3倍、可回收物日均产生量约为3倍,这些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贡献、人人共享的成果,直观诠释了:垃圾分类从新时尚,成为好习惯。

“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

“do-la-si-”,顾盼栩抑扬顿挫念着展板上音符发音,上海话念就是“倒垃圾”。而他的身旁,一个个牛奶盒环保椅、瓦楞纸家具、油漆桶家具、轮胎家具等环保家具,都在帮助他加深对于低碳生活的理解。

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虹口区也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可回收物的全市“两个第一”——全市第一个制定了《关于印发虹口区低附加值生活垃圾可回收物补贴实施细则的通知》;全市第一个落实发放低价值可回收物企业运收补贴审核发放,这一过程中虹口区也逐步建立可回收物收运体系。

这些成效,在顾盼栩居住的小区有更直观的体现:虹口区科学研判小区点位设置和居民投放习惯,全区撤除居住区楼层桶3000余个,在撤桶并点基础上,做好点位环境营造,并加强后续清洁服务。

如今,垃圾四分类收运体系各司其职:小区物业保洁员和可回收物收运员职能兼容,使得垃圾收运员更精简、更集聚,物业尽职履责更精准、更规范。分类工作的完善使得湿垃圾分出量成倍增长,以往负责干垃圾压缩的小压站承担任务量减少1/3。原全区布局72个小压站重新规划成为湿垃圾中转站,部分小压站新增可回收物中转功能,让整个中转体系更顺畅规范。社区里,垃圾分类青年志愿者也有了新想法,譬如在居民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中纳入小小志愿者,“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社区中可以通过以物换物、变废为宝等方式倡导垃圾分类理念。”

垃圾房装上“智慧大脑”

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内,数治元素满满:干、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分类垃圾每日的收运量、户均详情在一张大屏前一目了然。实时更新、跳动的数字让小朋友们惊叹不已。实际上,这张大屏也同步接入到区城运中心,记录生活垃圾之旅。

虹口区推动流程再造来实现“一网管全程”,垃圾房装上“智慧大脑”,通过视频监控、满溢报警、除臭、数据联网等功能,提升社区管理精细化水平。更多科技元素融入日常:垃圾不好好扔,远程监管系统会即时提醒;旧衣旧纸旧家电,“机器人”帮你一键分类;手机App上摁橙色键“预约回收”,便有“橙色小哥”主动上门回收……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助力居民垃圾分类,改善生活环境。

下一步还将进行垃圾分类点位的智能化改造,巩固优化与可回收物项目团队合作的居民区两网融合全覆盖收运体系。

目前,虹口区243条道路(段),7596户沿街商铺“不分类、不收运”红黄单制度也在落实中,全面落实收运单位的工作责任,并逐步自动推送数据给属地街道和执法管理部门,加强整改和处罚力度。未来更多运用垃圾分类检查通报、反馈整改的工作动态等专项应用场景也将开发完善。


  作者:王宛艺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