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艺节 | 《永不消逝的电波》,角色长在了80后身上心上
2019-05-04 06:18:35 作者:宣晶

1287221534.jpg

身与英雄同龄,心与英雄同行

《永不消逝的电波》,角色长在了80后身上心上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从去年8月启动排演到冲刺“十二艺节”的最后阶段,经过200多天精雕细琢的打磨、20多场全情投入的演出,角色渐渐长在了这群80后舞者的身上、心上。一台戏可以让演员碰得“头破血流”,也能让他们变得愈加强大

永不消失的电波.JPG

举着《永不消逝的电波》,不断上升、飞扬。(上海歌舞团供图)

大幕拉起,报馆职员捏着文件在办公室行走,老裁缝拉着皮尺为客人量体裁衣,一派老上海的日常景象。然而,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切普通都变得不平凡。舞台上,每个场景、每个身份、每个动作,背后都可能有不可诉说的秘密。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发生在1948年,化名“李侠”的我党地下工作者来到上海,钻进了敌人的心脏。故事原型李白烈士牺牲时年仅39岁,与这台舞剧的主创人员几乎同龄。从去年8月启动排演到冲刺“十二艺节”的最后阶段,经过200多天精雕细琢的打磨、20多场全情投入的演出,角色渐渐长在了这群80后舞者的身上、心上。

追根溯源,从一个军礼中领悟英雄的刚与柔

去年8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开启排练的第一天,饰演“李侠”的王佳俊感觉有点“失措”。当天的排练任务是即兴人物模拟,不需要任何一个舞蹈动作。在编导布置的人物小传里,他把收集到的人物背景资料一股脑堆了上去,但角色体悟大段留白,一串问号藏在心里,无从言说。

遭遇意料中的辛苦、想象外的烦闷,王佳俊的回应是加倍努力。在排练厅里,他翻转腾跃,把舞蹈动作渗入到肌肉记忆里;在家里,他琢磨谍战小说、谍战影视剧里的形象,总感觉还差那么一丝爆发力。一次演出结束,有位军人观众到后台找到王佳俊。“小伙子,你在台上敬军礼的时候要注意,五指并拢,中指指尖微接太阳穴,掌心不能过于外翻,手腕更不能弯曲……”他一边演示动作,一边郑重地说;“穿上军装,你就是军人,一定要敬好这个军礼。”王佳俊静静听着,忽然一个激灵,脑海里的英雄形象顿时鲜活起来。李侠是受过苏区锻造的战士,刚强和血性浸入骨髓,隐忍、克制只是特定环境里的“伪装”,他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角色有了根,才能抽枝发芽,灿烂绽放。与“电波”相伴的李侠,在剧中有两个发报场景。第二幕,他在小阁楼里向延安首次发报,王佳俊尝试用指关节取代指腹敲下电键,“这样发报更稳定更清晰,远在延安的收报员甚至能辨别出李侠独有的风格。”李侠最后一次发报时,他刚送走怀孕的妻子兰芬,独自坐到发报机前,发出最后的电文:“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不需要剧烈激荡的肢体动作,王佳俊心里已然波涛澎湃,积蓄了整场的情绪终于漫过堤坝,倾泻而出。

叩问心灵,带着无限真诚的情感去演绎

当王佳俊遇上瓶颈时,“兰芬”的扮演者朱洁静也迟迟没有入戏。“过去她是普通纺织女工,现在她是站在李侠背后的女人……”初次接触角色,朱洁静写给兰芬的人物小传只有寥寥几句,“她的经历薄得如同一张纸,没有那么多形容词和潜台词可以提供发挥的空间。”

朱洁静咬着牙一点点打磨角色。“当你在舞台上讲述先烈们的故事,那群同龄人会感应到你;当你带着无限真诚的情感去演绎,他们一定会接纳你、帮助你。”

朱洁静叩问心灵,寻找灵魂深处的共鸣。“被上海这座城市浸润过的女人,平静中隐藏着惊涛骇浪,遭逢变故立刻翻腾汹涌。在江南女子温婉的外表下,她有一颗强大的心,足以承载李侠留给她的伤痛与责任。我意识到,她腹中的孩子不只是爱情结晶,也是对光明和美好的寄托与希望。”从最难处切入破题,朱洁静渐渐走进了兰芬的心里,于平淡日常中积蓄力量,在夫妻诀别时倾泻出来,情感一下饱满了。

一台戏可以让演员碰得“头破血流”,也能让他们变得愈加强大。何俊波跳出了“学徒小光”的前世今生,兰皓突破了“老裁缝”的年龄障碍,邓韵传递了“秘书”的内心世界……这群年轻舞者托举着《永不消逝的电波》,不断上升、飞扬,正如朱洁静所说的那样,“艺术创作永远都在路上,永远都是省略号”。

作者:文汇报记者 宣晶

编辑:叶松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