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有道理|重阳糕上可以没有小羊,但一定要插小旗
沈嘉禄 2016-10-07 11:55

 

上个月在淮海路长春食品店见到晶莹洁白、软糯滑润的伦教糕,很激动地买了几块。伦教糕是广东伦教镇出产的糕点,米粉稍经发酵,中间就有了微小的气孔,口味甜酸,适宜夏令品尝。三年困难时期,日用品供应极为紧张,有一次跟妈妈到市百一店,用一把旧的铜水壶加少量钱调换一把新的铝壶,顾客闻讯蜂拥而至,居然要排两个多小时的长队。时间一长我这个小淘气怎能安分?妈妈就买了一块伦教糕给我吃。三角形的伦教糕,雪白软韧,中有细小的气孔,咬一口,甜中带酸,凉丝丝的感觉顿时在嘴里弥漫,一辈子也忘不了。

▲伦教糕

伦教糕为何好吃?据说与当地的泉水有关,伦教镇的村民用泉水浸泡大米,三个小时后送入石磨磨成米浆,再压成干粉。同时,用泉水加白砂糖,在紫铜锅里煮沸,将糖水冲入米粉内搅拌至匀,冷却后加入旨在发酵的“糕种”,放置七个多小时,经过发酵后的米糕便膨松起来,酒上玫瑰花瓣,切成三角形,玫瑰白糖伦教糕就制成了。后来看到《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也拍到这个场景,一块伦教糕在逆光下被手掰开来的时候,米浆相互粘联的结构在撕裂时呈现出别样的美感。

现在许多小青年都没吃过伦教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建议今后见到了马上买一块尝尝,与奶油蛋糕相比,它算不上豪华,但绝对惊艳。如果买来伦教糕先放入冰箱冻它一冻,味道会更好。

顺便说一声,在鲁迅写于1935年4月的《弄堂生意古今谈》一文,也提到了玫瑰白糖伦教糕,那么它漂在上海已经有些时日啦。

▲老店出售颜色各异的重阳糕

松松软软的伦教糕是吃不饱的,而这正体现了茶食点饥而不饱的本义。与伦教糕可以比美的是绿豆糕,这货在上海的食品店里牢牢地占有一席之地。绿豆糕的皮子是用绿豆粉兼以豌豆粉,包裹了豆沙,合团而印模蜕出,方法与方糕相同。但它的考究在于面皮里加了不少麻油,故而有浓郁的香味。油性大,搁在纸上,眼睛一眨,那张纸就被渍成了透明状。绿豆糕好不好,主要看它的面皮沙不沙?馅心细不细?糕面上的字清晰不清晰?老上海孵茶馆,一碟绿豆糕上桌,场面就相当隆重,比之邻桌的一副大饼油条,你就足够海威了。

▲传统重阳糕

今年10月9日正好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这几天里,夹了豆沙、上面粘了些瓜仁蜜饯的重阳糕成了糕团店里的亮点,买糕的队伍拖得老长,小青年嘻嘻哈哈捧一两盒回去孝敬父母,美意浓浓。

▲新式重阳糕

有些酒店出品精致,应景而制的重阳糕上面会安放两只玲珑可爱的面塑小羊,这是“重阳”的谐音。小青年听好了,重阳糕上可以没有小羊,但一定要插小旗子,有小旗子意味着有风吹来,这就是表示登高,因为只有身处高处才能明显感觉迎面有风呼呼吹来啊。

▲诱人的糕点

昨晚与朋友在德兴馆吃饭,外卖柜台已经摆出一盒盒重阳糕,但是我找了半天没有看到小旗子,有些失望。没有小旗子,重阳糕的民俗涵义就要大打折扣。

有这么严重吗?吃货是顶真的,跟你打个比方吧:你能接受一只没有尾巴的公鸡吗?你能接受一只没有穗子的灯笼吗?

▲自制的重阳糕上插上小旗子

小时候,有一次在弄堂口的点心店里玩,师傅用涮锅子的筅帚折散后取它的竹丝做小旗子,我一时技痒,毛遂自荐,帮他一起做。我有做风筝的经验,对付这玩意儿闭着眼睛也游刃有余。忙活了一上午,师傅一个劲地夸奖,完了送我两块刚出笼的重阳糕以示慰劳,我吃一块,带一块回家给妈妈吃,妈妈可高兴啦!

在重阳节登高很重要吗?当然,这是在战国时代就形成的风俗,到汉代逐渐成熟,古人认为重阳是恶日,必须“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然后趁着酒兴男女老少一起登高,以期避厄。你说这是迷信?哈哈,那就让我们美好地迷信一下吧,反正也不用上税。

▲定胜糕

这些年每逢重阳节,上海有关方面就会举办一场登楼比赛,东方明珠、金茂大厦都是登高的好地方。今年不知道会不会去上海中心?

上海真可怜,市区里没有山,最高的佘山在松江——海拔100米,好意思叫作山吗?所以只好登楼,这是传承古意。

谢谢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谢谢千百年来形成的民风民俗,让我们咀嚼一块米糕也有了充分的理由。

*本文系文汇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文汇
责任编辑:李伶
频道邮箱:whapp3@wh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