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舞起来——延安安塞精准脱贫主打“文化牌”
2018-11-27 07:00:22 作者:刘栋

微信图片_20181109175941_副本_副本.jpg

▲白坪街道冯家营村贫困户周智福(前右)在自家庭院里给学腰鼓的孙子打镲。自今年5月该村“千人腰鼓”表演启动以来,原本靠在外打零工的周智福回村参与表演后,每月增收三千元左右。

吃完午饭,周智福放下碗筷就赶着换上演出服。下午2点,他要参加村里“千人腰鼓”演出。作为一名签约演员,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周,如今也像城里人一样,靠着从小就会的腰鼓,得到了一份固定工作,有了一份固定收入。

DSC_1607_副本.jpg

▲在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一块黄土高坡上,两百余名民间艺人正在表演腰鼓。

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像老周这样的“农民演员”还有很多。曾经为脱贫而到处打零工的他们,如今大多返回家乡,靠文艺特长脱了贫。以老周为例,过去在城里打零工每年也就挣个万把块,如今在家演出每年就增收近4万元。

DSC09438_副本_副本.jpg

▲在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表演村,一位村民表演安塞腰鼓,吸引了摄影爱好者的“长枪短炮”。

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以其激昂的鼓点、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和雄壮的呐喊,在国内外极富盛名。在安塞,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更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

DSC09309_副本.jpg

▲在金明街道西营“陕北信天游”大舞台,孩子们正在广场上演出腰鼓。

作为陕北地区知名的民间文化之乡,安塞近年来因地制宜,将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曲艺五张名片作为主打重点,探索出“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精准脱贫”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有效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走出区域特色扶贫路子。

DSC_1749_副本_副本.jpg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向安塞民间艺人学习如何打腰鼓。

今年5月,安塞以打造黄土风情旅游首选地为目标,投入3200万元启动建设白坪街道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高桥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金明街道西营“陕北信天游”大舞台演唱村等3个民俗文化村,将民俗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截至目前,“千人腰鼓”表演村累计演出53场,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东方毕加索”绘画村接待游客近万人次。

微信图片_20181108191511_副本_副本.jpg

▲俯瞰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

整合民俗文化资源的同时,安塞区政府还免费为贫困群众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掌握文化技能,利用闲暇和空余时间参加文化演出增加收入;改善全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依托当地演出公司和文化协会,组织全区文化艺术人才赴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让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产业做起来、市场火起来、百姓富起来。

GOPR3482_副本_副本.jpg

▲作为陕北地区为数不多的手工安塞腰鼓制作人之一,王永军30年来始终没有放弃这门手艺,他希望传统文化能在黄土地上代代相传。

DSC_1040_副本_副本.jpg

▲王永军的儿子跟着父亲做起了学徒,学习腰鼓制作技艺。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安塞全区18万人口中登记备案的各类民间艺人达3.4万人。当地安塞腰鼓参与人数2000多人,长期演出人员200余人,年人均收入1.5万余元;剪纸、绘画从业人员173人,年人均收入1.2万元;民间演出队伍137人,年人均收入1.32万元。2017年,通过文化扶贫,全区2420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人均增收8200元。今年1至9月,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06.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0.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6%和301.5%。

DSC09142_副本.jpg

▲陕北说书艺人在安塞西营“陕北信天游”大舞台进行即兴表演。

DSC_1299_副本.jpg

在高桥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创作室内,三位民间艺人分别进行各自的创作。

如今,当地百姓彻底转变了只把民间文化艺术当作娱乐的观念,让祖辈传承的“五张文化名片”变为致富源泉,“生活在城镇、产业在农村、致富在旅游”的愿景正在变为现实,乡亲们正通过文化旅游增收致富,奔向自己的幸福生活。

微信图片_20181110174307_副本.jpg

▲安塞城区夜景。

腰鼓版面_副本.jpg

▲版面刊于文汇报镜头纪实。


作者:刘栋

编辑:王柏玲

责任编辑:刘栋 王柏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