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以建交30周年,亲历者回忆建交历史点滴
2022-01-24 23:08:31 作者:刘畅

微信图片_20220124184738.jpg

▲  “纪念中以建交30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线下会场。

1月24日,为庆祝中国和以色列建交30周年,“纪念中以建交30周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研讨会上,中以建交的亲历者们通过生动的语言回忆两国建交历程,展望中以关系的发展前景,并就两国深化互利合作建言献策。研讨会由上海世雄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犹太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爱德华·夏皮拉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人与犹太人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超过千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夏皮拉强调,犹太人永远不会忘记二战时期中国、特别是上海民众对犹太难民的帮助,“正是上海民众的支持帮助犹太难民渡过了20世纪最黑暗的一段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但是受当时国际时局所限,两国迟迟没有建交。1992年,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和岁月的淬炼之后,中国和以色列终于于当年1月24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回顾建交点滴,我国外交部前副部长、中以建交谈判的亲历者杨福昌表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区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埃及与以色列的建交以及马德里中东和会的召开为我国发展对以关系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冲突对方可以不依靠武器、而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化解分歧,也为我国和以色列建交提供了合适的机会。

488ada9e8f1119051172d7af2a1c8d2.jpg

▲ 我外交部前副部长、中以建交谈判的亲历者杨福昌在线发言。

“经过几次谈判,建交过程总体上十分顺利,气氛非常好。”中以建交谈判的另一位亲历者、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这样形容当时的建交氛围。吴思科提到,“一个中国”原则是与中国建交的必须条件,恰恰在这一点上,以色列态度非常积极,从未与台湾当局发生过官方联系。没有原则性问题的困扰,中以都及时抓住发展的大势,很快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两国建交过程中,媒体界和学术界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华社前副社长高秋福是中以建交前最早进入以色列的中国记者之一,他分享了自己多次前往以色列进行采访报道的故事。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则作为中以建交前最早进入以色列的中国学者之一,回顾了该中心自1988年成立以来,在进行犹太人研究及促进中以文化交流上提供的智力支持。

微信图片_20220124184819.jpg

▲ 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发言。

中以建交30周年,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表示,这既得益于双方珍视共同的历史记忆,具有深厚的文化交流基础,也在于两国在经济上优势互补,具有合作共赢的天然优势。有与会专家提到,中以在农业、科技、抗疫、教育、基础研究、产业研发、知识产权等多领域具有深入合作的潜能。

专家坦言,建交30周年、尤其是2017年两国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以来,中以双方发展势头良好,各领域交流合作富有成果,但也在不同时期受外部因素影响。当前,美国因素成为制约中以发展的最主要外因,对此,双方更应增强政治互信,推动双边关系稳定发展。




  作者:刘畅

  编辑:陆纾文

责任编辑:宋琤

      图片:上海犹太研究中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