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古人的错别字编一部字典
2018-07-15 06:16:37 作者:江胜信

清华简《金滕》局部.jpg

▲清华简《金滕》局部

当你还是学生时,语文老师一定给你改过错别字。那你想象过今天的人们,给两三千年前的古人改错别字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先秦两汉讹字综合整理与研究”要做的就是这么一件事。

该项目于7月14日至15日在清华大学举办“先秦两汉讹字学术研讨会”。项目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赵平安宣告喜讯,《先秦秦汉讹字全编》将在近期出版,这相当于是给古人的错别字编一本字典。

讹字研究有了重要新材料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历史上的一次次文字变迁,让先秦两汉古文字的原貌,在今天普通读者的眼里显得似曾相识却难以辨识。而我们之所以能从甲骨简帛、古代文献里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得归功于古文字学家对它们的释读。

释读会遇到一个难点——讹字。86高龄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为“先秦两汉讹字学术研讨会”发来的贺信中,给出了讹字的定义,“汉字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脉络,是一个相当稳定的系统,但在具体的书写刊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不免出现不稳定因素,所产生的非常规写法便成了所谓的讹字。”李学勤指出,讹字研究在汉代发轫,清儒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清代学者王引之《经义述闻》有言,“经典之字往往形近而讹,仍之则义不可通,改之则怡然理顺。”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经典中的错别字,只有改过来才能读通。

经义述闻.jpg

让李学勤高兴的是,“近来清华简、北大简等相继公布,为讹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我们并非为讹字而研究讹字,而是为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文字的构型和发展规律,并为校读古书和认识古书的流传提供依据”“我们可以对讹字研究的前景有更多期待”。

在“先秦两汉讹字学术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宝岛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多位学者提交了论文,涉及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献、陶文、玺印、石刻等材料,全方面呈现了先秦两汉的讹字现象。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乐贤谈到了北京大学收藏的汉简中的《周驯》,里面有一句“为人君者,不可以不好听,不好听则毋从智下之请”。刘乐贤指出,其中的“毋”“智”“请”应为“无”“知”“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君主的必须善于倾听臣民说话,否则无从知道下情。李学勤教授的助手程薇提交了一篇《“规”字楚文字形及相关问题补说》,以清华简为材料,探讨了“规”与“矩”“巨”之间的文字关联。

编纂讹字字典和数据库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先秦两汉讹字综合整理与研究”已历3年,有望今年年底顺利结项。据领衔此项目的赵平安介绍,该项目旨在以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材料为依托,以文字学、训诂学、文献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为支点,通过文字考证、文献校勘、考古类型学等方法,全面整理先秦两汉文献中存在的大量讹字。

项目的重头戏是完成《先秦秦汉讹字全编》的编纂工作。目前出土文献与传世古书两大方面的讹字已经基本收集整理完毕,其中出土文献包括甲骨文、两周金文、楚简、战国文字、秦汉文字,共搜集讹字3000多条。传世文献共搜集先秦秦汉古书100余种,搜集整理讹字2万余例,总字数已达200多万。下一步,项目组将整合各个子项目讹字搜集成果,完成《先秦秦汉讹字全编》一书,并在此基础上建设讹字数据库,供学界共享。

在系统收集整理资料的同时,项目组就典型个案,相关理论问题展开了研究,完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论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发表在《文物》《中华文史论丛》《中国史研究》《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献》等国内核心刊物以及日本、韩国等国际刊物上。

项目组还编辑完成了“讹字著作四种”,包括《讹字研究论集》《战国文字形体混同现象研究》《楚简讹字的整理与研究》《出土文献与古书形近讹误字校订综论——以出土先秦秦汉文献为主》,年内将由中西书局出版。

微信图片_20180714203129.jpg


作者:本报驻京记者 江胜信

图片: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提供

编辑制作:江胜信

责任编辑:朱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