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近代文献保护工程,绍兴让古籍活起来
2018-09-19 14:59:44 作者:刘海波

“文献,记录了社会发展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是历史的见证者。中国近代文献,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融合中西文化、推动社会转型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它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推进仪式暨学术研讨会日前在绍兴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表示,目前所存的中国近代文献史料由于受纸质、印刷等条件的限制,受损日益严重,亟待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150余名来自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馆藏界的专家学者与会,围绕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作开展了一场从观念到实践的深度探讨。

2_副本.jpg

近代文献处于“似古非古”尴尬境地

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为1840年至1949年。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它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近代是离我们当代最近的时期,是中华民族最近的一个时期。近代的中国是中国历史变动之秋,中西文化交流激荡,内外忧患激励着民族思想迸发,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几千年以来最大的变革。新与旧,中与西,自由与专制,激进与保守,在这个时期逐浪推高。”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介绍,当时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贫穷,但思想文化却大放异彩,鲁迅、巴金、老舍、郁达夫、徐志摩......现代大师和文学巨匠辈出。以前以四书来分类,没有物理学、化学、医学,近代以来的各类书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学科门类对此历史巨变做了思考、回应和记录,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造就了中国文化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新局面,成为中华现代文明的思想宝库。

“我们现在对近代文献进行整理、保护、出版,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时刻,因为中国文献界有个传统,往往厚古薄今,对古代文献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对近现代文献的重视程度比较差。”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原平介绍,1958年国务院成立典籍保护小组以后,对重要的古籍整理出版,到今天为止还在继续,也取得了耀眼的业绩。现代人如果想要读古书,只要有能力有时间基本上唾手可得。而相对来说,近代文献没有这么幸运。它不新,不旧,不是红色文件受到政府支持,也不是古籍受到古委会的支持。“目前近代文献保护还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基本上是出版社、学者自己在做,国内至今尚未进行过一次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权威性的整理。”陈原平表示。

1_副本.jpg

传承近代文明迫在眉睫

“别以为50年前、100年前的文献好像离我们很近,应该保存最多,实际上,很多近代文献已经绝迹了,甚至于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古籍。”国家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周和平介绍,当前所存的中国近代文献史料由于受纸质、印刷等条件的限制,受损日益严重,急待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为填补这个文化保护“缺口”,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应运而生。

2006年开始,绍兴市委市政府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启动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对这些散佚世界各地的史料文献进行重新整理印刷,出版《中国近代文献史料丛刊》系列丛书。通过多年努力,采集各类文献史料12余万册。目前,该项目已整理类编经济、文学、教育、艺术卷并出版,后续文学卷(小说、戏剧、理论、外国文学)及其他内容如艺术、教育、历史地理正在寻求与相关出版组织合作中。整个出版工程将在8至10年内全面完成,预计投资6至7亿元人民币。

“文献史料出版工程出版难度大,但出版意义更大,它记录历史,还原历史;传承文化,抢救文化;关照现实,古为今用,让故纸活起来、让文献动起来、让资源用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近代文献史料丛刊》出版价值巨大。”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表示,这一出版成果将为中国近代历史研究提供宝贵的文献资料,也将呈现出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流变与巨大成就。



作者:通讯员 刘海波
编辑:蒋萍
责任编辑:蒋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