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作家贝拉把《幸存者之歌》唱给世界听—— 一首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恋歌 | |
2021-11-14 16:41:17 |
“在一辆颠簸的马车上/坐着一位姑娘/她的眼中饱含忧伤……流浪民族的悲凉/是全人类之殇……诺亚方舟的船长/站在浦江召唤……”
这些饱含伤感的文字,来自由贝拉作词、根据犹太民谣改编的歌曲《幸存者之歌》。11月13日晚7点30分,作家贝拉“幸存者之歌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举办。
“《幸存者之歌》是我写的一部小说,今天以音乐的形式再现小说中的精彩片段,配上优美的犹太民谣和世界名曲,表现我的故乡——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贝拉表示,近百年前,上海就以她的包容、宽阔和爱,去接纳来自异乡、漂流在上海的犹太难民。“今天晚上,我将这首我创作的同名歌曲《幸存者之歌》,唱给大家听。”
《幸存者之歌》(中文版)于201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反响热烈;2020年英文版由美国首席汉学家葛浩文翻译,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上海书展上首发,被誉为上海版《乱世佳人》。作品是以好莱坞传奇制片人迈克·麦德沃父母亲在二战烽火下的上海真实生活为蓝本而创作的长篇小说。迈克作为《飞跃疯人院》《野战排》《与狼共舞》《沉默的羔羊》《现代启示录》《费城故事》等顶尖好莱坞制片人,为大众熟知。浪漫、温暖、充满力量的爱情故事,被镌刻在了大时代的背景中,作品以通讯技术的爆发节点切入上海的工业文明发展历程,完整、准确地呈现出上海早期的电信往事与鲜活众生。
贝拉在上海出生,早年移居海外。在重返故乡上海后,展现出更宽广的叙述视角,迸发出巨大的创作能量。贝拉表示:“以‘故事外交’,展现本民族人道主义精神是我终极的梦想。”“我对文学创作富有使命感与神圣感,那就是每一部作品回归文学本身以外,还应该架起一座座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为了创作,贝拉前后花了几年时间研读上海电信史,并从电信档案系统查到了迈克的父亲大卫在美商上海公司的求职履历文件。她还几次赴美造访迈克的母亲朵拉,获取了更多在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犹太人在上海一手史料。2012年贝拉去迈克家做客,迈克带她看了一场钢琴音乐会,一位犹太女钢琴家一边述说在二战时期的家族故事,一边演奏钢琴,贝拉深受感染与触动,于是在上海举办一场文学与音乐完美交融,伴着琴声诉说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成了贝拉的心愿。
这场音乐会上所有曲目均来源于世界名曲和犹太名谣。展现了犹太人的智慧以及当年迈克一家在上海时的经历,他们在异国他乡靠着爱与信仰的力量,拥有了精彩人生。更呈现了作家贝拉的故乡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上海人与犹太人患难与共,命运相连,在人类历史上谱写了包容友爱与国际大爱的难忘篇章。文学与音乐紧密相通,爱早已跨越了国籍与民族的界限。贝拉站在世界主义高度,用文学去寻找故乡,她关注的是人类命运、灵魂、人道主义精神——成人之美、美美与共……扎实的创作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幸存者之歌》同名纪录片目前正在拍摄制作中,并将在东方卫视播出;“幸存者之歌”大型雕塑已进入铜铸阶段,年底将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揭幕。
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原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表示,“这场音乐会包括音乐、歌曲、诗歌……是一台具有上海特色的演出,它产生在上海,在上海表演更有特殊的意义。”
当前,新冠疫情的阴霾并未散尽,全世界依旧笼罩在疫情的愁云中,艺术投射出的温暖、坚韧、希望的光芒,从来都是人类在砥砺前行时不可或缺的力量。“幸存者之歌音乐会”的如期举办,为大家带来一场充满爱与信仰的视听盛宴。
除贝拉本人外,一系列公众熟知的重量级演出嘉宾悉数登场。艺术家朋友们用演奏、演唱、舞蹈和朗诵的方式与贝拉一起,共同唱响人类命运与共、患难与共的旋律。
摄影:陈龙 张挺
剪辑:沐多
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