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旭红:看不懂世界?因为你还没有学会量子思维 | |
2019-04-21 20:26:40 作者:钱旭红 童世骏 |
【导读】为期12天的“新技术、新人文——华东师范大学第五届思勉人文思想节”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本周一(4月15日)上午的开幕式中,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哲学系教授童世骏致开幕辞,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院长郁振华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带来首场名家演讲《改变思维》,围绕“量子与经典”“知识与学科”和“易经与圣经”三个维度,从经典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从西方的《圣经》到中国的《易经》,跨越历史和文化隔阂,用诸多实例和精准数据,讲述改变思维对于个人、学科以及国家经济、教育,甚至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演讲分2篇刊发,今分享上篇。同时刊发童世骏教授的致辞。
【致辞摘要】
童世骏:要成为新人文,必须密切结合新科技
人文学术在华东师范大学教学研究的整体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自华东师大的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算起,近百年来,这里涌现了一大批真正的思想者和人文学术大家。吕思勉、冯契、陈旭麓、王元化、施蛰存等大师的身影,并未离我们远去,他们在各自学科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是华东师大人文学术传统中最值得珍视的部分,也一直召唤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文学者,在新的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耕耘和创造。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哲学系教授童世骏致开幕辞(陈晓煜摄)
高校科研要对三层“强起来”作出贡献
人文学科的繁荣,既要扎根本土,又要适应环境。本次思勉人文思想节,是中共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的第一次思想节;在新的语境下,人文学科建设有了新使命,思勉人文思想节也有了新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强起来”的第一个意思,当然是指国家的“硬实力”更强大,也就是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更加强大。就这层意思上的“强起来”而言,人文学科的贡献比较间接,那就是通过人文学者的努力,尽可能使实现这些目标做直接贡献的人们,工作得更有目标,生活得更有意义。
但“强起来”还有第二层意思,它不仅指“硬实力”更强,而且指“软实力”更强,其含义与通常所说的“文化自信”大致重合。在这个意义上,人文学科可以做的贡献比较直接;人文学科领域有更多更好的创造,本身就会是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得到加强、我们人民的文化自信得到增强的关键性标志。
“强起来”还有第三层意思,它不仅指国家的外力更强大,而且指人民的内心更强大。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指向更加富裕的物质生活,而且指向更加公平的社会生活,更加繁荣的文化生活,尤其是更有尊严的精神生活。
高校的全部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不仅仅是文化传承创新,都要为实现上述意义上的“强起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人文学科的职责更多在理解问题、提出问题
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那么,我们如何在用知识创造越来越多财富的同时,通过高校的人才培养功能,去阻断而不是强化贫困代际传递?
我们正处在信息科技时代,那么,我们如何在信息科技让我们步伐越来越快、足迹越来越远的同时,通过高校的科学研究功能,去缩小而不是拉大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隔阂?
我们正面临人工智能之水平的迅速提高和运用的迅速推广,那么,我们如果在让机器人替我们承担越来越多工作的同时,通过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去温暖而不是冷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即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那么,我们如何在告别物质贫困以后,通过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不仅给人以更强的物质力量,而且给人以更强的精神力量?
要为解决上述四个问题做出贡献,高校的每个学科都有用武之地。相对来说,人文学科对实际解决上述问题,很大程度上就像是开战前的宣传队、战斗中的补给队和战场上的卫生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官兵们鼓舞士气、补充能量、治疗创伤。
但我想强调的是,人文学科的最重要职能与其说是实际地解决上述问题,不如说是深刻地理解上述问题,以及明确地提出上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当代社会条件下有关代际公平、群际沟通、人际温情和自我认同的种种问题,如果能得到及时发现,如果能找到清晰表述,如果能引起普遍重视,那么,问题的解决,也就为时不远了。
把自己变成新人文,必须与新技术密切结合
要承担起在当代世界感知重大问题、表述重大问题和聚焦重大问题的职能,人文学科不能离群索居,不能抱残守缺,不能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视而不见,不能对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型麻木不仁。新技术是当今社会许多问题之所以发生的重要根源,新技术也是当今社会许多问题之得到感知、表述和解决的宝贵资源;人文学科要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强起来”有所贡献,必须与新技术密切结合,必须把自己变成新人文。
我想,本届思勉人文思想节以“新技术、新人文”为主题,恐怕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新人文”不可能限于单一的学科,它要求我们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跨越学科间的界限。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正是这样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平台。自2007年成立之时起,以吕思勉先生命名的这个研究机构一直是我校着力打造的一块人文学科的学术高地,同时,它也以培养、积蓄真正的优秀研究人才为目标,致力于人文学术的长远发展。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比,人文学术的发展程度,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形成一个有特色、有可持续的学术传统,能否造就一批真正具有原创力的学术大家,以及,能否吸引和影响一代代最优秀的年轻学子。
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两年一届的人文思想节,可以说是基于上述理解在人文学术发展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希望今后的12天里,在座的师生们能尽情享受这一场思想和学术的盛宴。这场盛宴的第一道菜,是我们的校长钱旭红院士的演讲。
【名家演讲1】钱旭红《改变思维》
摆脱困境的历史经验:改变自己、改变思维
近几十年来,人类创造了很多辉煌和成就,而在繁荣景象背后也面临着创新受困、幸福缺乏等诸多烦恼。其实,人类在历史上曾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困境并都成功从中走出,如《双城记》中所描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我们现在已经从这样的时代中走出来,所以,如果从主流、发展趋势和前沿角度来看,我们就不会那么焦虑,因为目前的世界正处于科学的时代、民主的时代、法治的时代和生态的时代。摆脱困境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用逻辑把握好“变与不变”,从自己做起,点滴穿石。我们之所以常常走不出困境,或者说有很多困扰的原因,不仅在于外界,更多的是在于自己。
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树立着一座无名墓碑,上面刻着这样一段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一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原位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搅动世界的支点不是外界、不是地球、国家、民族、也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改变非常重要,其中改变思维最重要。康德曾对他的学生们说过,你们将从我这里学到的不是哲学,而是哲思;不是仅仅用于重复的思想,而是思考(You will not learn from me philosophy,but philosophizing,not thoughts merely for repetiton but thinking)。著名量子物理学家和科学思想家波姆也说过,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是思维问题。当你思维改变,问题呈现的方式就可能改变,进而问题本身也会改变。
我们已经走过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走入更高水平的时代。因此在这过程中,我们的思维需要不断进化,即不停地挑战人类的认知极限,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并且只有通过思维方式来优化大脑内部的荷尔蒙,我们才能真正地感知幸福。
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树立着一座无名墓碑(左),康德墓碑(右)
如何拥有多样思维?如何从小聪明走向大智慧?我主要从量子与经典、知识与科学、圣经与易经这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医学证明静坐冥想作用神奇,牛顿经典力学无法解释
量子思维与牛顿力学思维是判断一个人是古代人还是当代人的重要依据。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冥想打坐是一种源自古中国和古印度的封建迷信,但现在,冥想被证明具有神奇的作用,这是牛顿经典传统科学完全无法解释的现象。据统计,1999-2014年,论述冥想打坐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多达477篇。哈佛大学第一畅销书——《幸福的方法》第九章至第十五章分别是第一冥想、第二冥想至第七冥想的流动。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关于静坐冥想的影响,从脑到心肺、神经、核酸分子以及神经系统,都有了非常详尽的研究,并且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过去,对于如何投篮、如何奔跑,以何种速度能够达到目标,通过何种训练才能获得最佳结果等问题,最好的解释方法是牛顿力学。然而,一旦涉及与人脑有关的领域,传统心理学与牛顿力学的解释就完全失效,它们均无法精确地解释人的行为与情绪。2014年,美国科学院院志上发表了一篇用量子概率预测人类行为的论文,证明量子力学可以对人的行为做出最好的推测和判断。所以如果要破解冥想打坐对人的影响,可能的途径离不开强调相互联系、诱导契合的量子式思考。2011年和2015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志上的论文表明,经过冥想打坐训练的人与未经训练的人,脑部核磁共振图图像存在明显的区别。对大连理工大学和美国俄勒冈总共80位大学生进行的实验结果显示,每天花费10到20分钟进行冥想打坐的人,其幸福感和智慧能力、创造力和协调力都与他人大为不同。
为何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牛顿力学认为,这个世界是精确的,所以,用肉眼观察、惯性思维,机械确定的思维统治了人类大脑几百年,导致我们都认为,世界是由各个独立部分组成的精确的机器世界,按时运转,甚至可以推导出1万年后的日全食。这样的理论催生了工业革命。而100年前产生的另一理论告诉我们,量子力学的模糊、测不准,是非直觉、非惯性的思维,这种思维影响了人类近100年,但在前50年时间内仅有少数科学家知晓。
生命是处于量子和经典规则交界区的物体
我们现在为何强调云计算?只有量子力学才有电子云的概念,并不存在非黑即白的明确轨道。例如,今天有90%的可能会下雨,明天有90%的可能没有雨,这就是经典概率分布预测,而量子概率更进一步。今天的文明,包括电子、激光、超导、收音机等,90%均来自量子理论。这一理论非常难懂,也非常奇幻。爱因斯坦凭借光电转换获得了诺贝尔奖,光子这个词也是由他命名的,但由于他固执于牛顿式的对世界精确判断,他此后关于量子的几乎所有预测,均被后人实验证明是错误的。凭借量子力学获得诺贝尔奖的玻尔曾说,“谁不对量子感到困惑,他肯定不懂量子”。只有越研究越糊涂的人,才可能真正懂量子,这包括玻尔本人。
凭借量子力学获得诺贝尔奖的玻尔
通常而言,经典描述主要针对宏观世界,量子论早期则主要针对微观世界。需要提醒的是,人们曾经偏执地认为只有在微观世界,才有量子现象和规律的存在;而如今,宏观的量子现象或者规律,比比皆是,如光合作用、药物设计、超导、激光、移动互联、千公里的量子纠缠…等等。简单地说,在当今世界应该做的是,量子态的用量子理论去分析把控,经典态用经典理论去去分析把控,而不能简单拘泥于微观还是宏观。
量子思维强调,以不同方式看待世界,得到的影像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别人看到的世界。同样,我们的眼睛、嘴巴和手接触世界的方式也不相同。手的触觉是经典方式,而我们的味觉已经接近量子方式,眼睛接受的是光子,应包含量子方式。但我们从未知晓什么是量子方式。量子的状态就是测不准、叠加、纠缠。经典科普把世界描绘得越简单越好,认为世界如此简单,就像一个钟表。量子科普告诉我们,世界远比我们知道的还要复杂。
早在沃森等发现DNA前,1944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不仅界定了量子力学方程,还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提出,生命是量子控制的神奇存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物质世界是从无到用,在无序当中诞生有序;而生命世界是从有到有,从有序走向无序,是DNA中心论。简单来说,一个人的DNA只占生命重量的极小一部分,但却控制了重量更大的水、碳水化合物、钙等一切的运转。近年来,作为量子生物学的奠基之作,《神秘的量子生命》成为畅销书,该书阐述了生命,特别是人,是处于量子和经典规则交界区的物体。
量子生物学的奠基之作《神秘的量子生命》(左),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的著作《生命是什么》(右)
千年前的中国就存在类近量子的思维
人类在理解和把控世界的时候离不开量子思维,但鲜有人知晓这一事实。2015年,欧洲第一科学人文杂志《新发现》及其中文版发表了专集《量子思维》,并提到在21世纪初,世界会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这一观点时,只有几十人能接受。这是中国人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量子思维和量子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科学理论,远超过牛顿的经典力学。经典的牛顿力学思维和量子思维在看待事物上具有重大差异。按照经典的说法,这个世界有你没你都一个样。而量子世界告诉我们,世界因你而不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因对世界的微扰存在,无数个微扰就是巨大的扰动!传统的如蝴蝶效应,当代的如网络舆情。
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1000年前的中国,尽管那时尚没有严格受控的系统实验,就已存在类似量子论的思维方式。古人曾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我们看待世界之时,主观和客观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每个人、每个瞬间看到的世界,只是此人此时参与的世界亿万个存在形式的瞬间表达。康德曾说,为了看待世界,首先要把世界对象化,而在把世界对象化的过程中,这个世界也在改变,不存在真正对象化的世界。世界常被我们硬性地分割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这恰恰是对世界的误解。量子力学对相互联系强调得更加突出,比如波粒二象性,全面的表达应是:光是波也是粒子;光不是波也不是粒子,光仅仅是光量子。因为实在无法描述光子,只能用传统世界能理解的波和粒子的叠加近似描述,而且是波、还是粒子的观察结果与观察者主体直接相关纠缠。正因为世界有如此规律和现象的存在,因此,我们的古人才产生了这样的描述方式,即,原初本真的世界在被识别时,由于识别者的力量和微扰而转变为现实世界,而这现实世界并非真正的本真世界。
如何看人类的量子思维状态?最简单的方式是基于关系和假设进行的对象评价。例如,判断一位女性是好人还是坏人,她母亲肯定说这个女儿非常贴心、懂事。但她的婆婆可能会说,这个女性没有她的女儿好。这位女性的孩子、领导、下属对其又会有不同的评价。这些无数的评价是如何产生的?首先要看清楚评价者与此人的关系,然后确定此人的状态,最后产生结论。我们看到的世界应该是观察者加被观察者,再加上相互关系组成的完整的世界。所以,如果问一张桌子的大小,就不存在这样的困惑,因为尺与桌子的相互关系和微扰接近于零,但在相互关系和微扰不为零的场合,如微观电子对电子的测量、宏观用人来测量人的时候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首场名家演讲吸引了数百名师生的参与(张媛摄)
第三境界:量子思维和经典思维需互补渗透
有多少职业正在消失?多少新职业正在产生?这一切都是因为量子思维产生的互联网思维。事实上,并没有互联网思维,只有量子思维。那么,迅速产生、迅速消失、去中心化、去垄断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主客观无法分离的世界中,无数微扰在随机表演、藕断丝连、说近还远、缩小放大,在相互影响中发挥着叠加、纠缠、测不准的作用。《神秘的量子生命》一书认为,这个世界只有两种法则,量子法则与退化后的量子法则,即牛顿力学和统计学。从大爆炸形成宇宙的过程,全都说明了量子规则。在宏观中存在的经典规则,而经典规则就是退化后的量子规则。
经典的思维方式认为,世界是分界的、部分的、机械的,是惯性,是精确的割裂、是被动的、能计划的。而量子思维认为,世界是无界、整体、灵活、多向、差异、可能、离域、联系、互动、莫测的。用经典的思维方式来看,猫要么是死的,要么是活的。但在量子观点中则是叠加的状态,猫既是死的,又是活的。至于到底是死还是活,取决于谁来看。这两种世界观影响了经济、社会和教育。比如在教育领域,经典的观点认为,不同的人都应该在同一时间上、下课,用同种教材、同一老师,同一考核方式,同一评价结果,最后培养成同一种人,每个人有可替代性,每个人都是工具。量子观点则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教材、不同教师、不同的评价标准,最后培养成为不同能力的人,每个人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钱旭红指出,量子思维和经典思维需互补渗透(来自演讲PPT)
如何在两种境界中有更多的超脱?那就需要两种思维方式互补渗透,求实求道,成为第三境界。过去,我们认为量子仅仅在微观,经典仅仅在宏观,这是错误的。量子和经典影响着人们的每一天,只是我们不自知而已。经典强调的是世界的机械分割,而量子强调的是世界的有机关联,真正的世界是大制无割,绿色发展的。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同时结合经典处理方式和量子处理方式,最终解决了基于蛋白质的药物设计。而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冲突加大等,就是因为我们严重违反了生态和社会中各要素、元素、类别间的不可机械分割性。
(整编:袁琭璐 李念)
相关链接:
作者:钱旭红、童世骏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