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江姐”任桂珍与江燕燕回忆:演完后我变了 | |
2019-05-12 17:40:16 作者:李念 袁琭璐 |
任桂珍在采访中表示,每演一场《江姐》都会有不同感受
【导读】为何《江姐》能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精品之作?高校排演《江姐》带来了怎样的美育效应?80后“江姐”们如何主动承担信仰的传递?下周六(5月18日),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诗原、旅欧女高音演唱家曹金、江姐饰演者许洁,将做客第133期文汇讲堂并作接力演讲,许洁将现场演唱片段。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童世骏担任点评嘉宾。届时,现场还将送出若干6月12日的歌剧《江姐》演出票(此演出不对外售票)、曹金教授个人唱片《德奥艺术歌曲精选集——爱之歌》、文汇讲堂5月新书《大国坚守》等丰富礼品!点击http://whclub.whb.cn/报名。(详见文末相关链接)
作为讲堂预热,近日,讲堂专访排演《江姐》的原上海歌剧院导演岳彩富、上海歌剧院第一、第三代“江姐”扮演者任桂珍与江燕燕,听他们讲述与《江姐》的缘分。
1977年至今的歌剧《江姐》缘
文汇:第一次要把《江姐》排演成歌剧,是周总理的创意,还是剧团已经有想法了?此前有无《红岩》小说的戏剧改编形式,比如沪剧、话剧等?
岳彩富:1962年左右,重庆方面在着力把《红岩》情节排成歌剧《江姐》。空政的创作者获悉后,极有兴趣,就引进、组建了团队,经过不下10次的修改,最后于1964年于北京公演。周总理看后大为称赞,并参与到具体某些唱段和台词的修改过程中,才有了今天大家看到的经典剧目。歌剧《江姐》诞生后,确实有了评剧、沪剧等地方戏剧形式。空政演出后,上海歌剧院前往学习后,1965年起每年都公演。
岳彩富既是《江姐》的导演,同时也扮演过剧中“沈养斋”一角
文汇:您几乎导演了所有在上海演出的民族歌剧,您是如何和歌剧《江姐》结缘的?
岳彩富:我1974年进了上海歌剧院。1977年扮演《江姐》中的沈养斋,跟着艺术家包括第一代江姐任桂珍老师等学习,逐年有进步。1996年,我们向领导提议复排,我作为导演。那一年,李鹏总理带着50多位部长来沪开会,从《文汇报》上看到要演出的消息,就来看了。看完后,他流了泪,称赞“你们做了件好事”。
文汇:第一次歌剧《江姐》上演前,是否已经排演过《原野》了?
岳彩富:《原野》是1979年出世的,当时作曲家金湘在海外学习作曲,回来写了无调性旋律。一开始,市场并不怎么关注,后来不断磨练。1980出演美国、德国,《原野》是曹禺先生的名剧,海外有不少翻译版本,译本的铺垫也助推了成功。所以说,《江姐》是民族歌剧的经典,《原野》是第一部走出去的民族歌剧。
文汇:2011年您帮助华东师大音乐学院歌剧实验中心排演《江姐》,训练学生和训练演员有何不同?他们的经验可复制吗?
2011年12月,华东师大歌剧实验中心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上演经典歌剧《江姐》
岳彩富:华东师大歌剧实验中心2006年成立,请了奥利地导演为他们排演西方剧目。2011年想完整地排练《江姐》,曹金在歌剧院时曾演过《江姐》里的孙明霞,就请我去帮忙。学生不像歌剧团演员多少有基础训练,他们是一张白纸,就需要我耐心耐心再耐心,有时,要示范不同的语气和唱腔,但他们有时间,歌剧团排剧一般两周,他们可以几个月。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又进行了复排。另外,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交响乐、舞美,这些还需要我作为中间人不断协调,第一次就用了歌剧院的全部舞美,在上海大剧院演出获得很大成功。音乐系也因此开始上一些表演课、歌剧片段课。由于需要的条件颇多,我认为其经验很难复制。
两代“江姐”的回忆
文汇:可否与我们谈谈您当年出演“江姐”时的背景?
任桂珍:1964年,我生完大女儿产假还未满,便接到了上海歌剧院的领导让我去北京演出《江姐》的任务。刚开始我还有点儿顾虑,因为演唱得靠腹肌送气,我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但当我得知北京总政歌剧团、南京空军歌舞团此前都由两个人分A、B角演江姐,而我却要一个人挑大梁时,我感受到组织上对我的信任,我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2015年,任桂珍参加中央电视台光荣绽放十大“80后”歌唱家音乐会
江燕燕:1990年,第一次参加歌剧《江姐》演出的时候,我演的是孙明霞。当然对一个演员来讲,总是憧憬自己能够出演“江姐”这一角色。1991年,《江姐》要复排,导演希望年轻的演员们能够参加去参加“江姐”角色的选拔,我是在参加了选拔后有幸被选上的,在这过程中也得到了一些老演员的帮助。
江燕燕近照
文汇:您在饰演“江姐”这一角色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任桂珍:因为刚生完孩子没多久就要去排演,这对我的体力是个极大的挑战。一进入排练,大量的说白,大段的演唱,要消耗很大体力,嗓子都有点嘶哑了。但当我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去,江姐无私无畏的英雄形象也激励着我去克服一切的困难,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江姐》的演出。演出时,观众也因此深受感染,台上台下都哭成一片。唱英雄,学英雄,想到江姐,想到观众对江姐的喜爱,想到自己的演唱能对观众起到教育作用,一切都值了。
江燕燕:1991年,我演“江姐”时,花了很大的功夫去学习老演员对人物的诠释,再加入自己的理解,终于找到了感觉。毕竟我们生长的年代不同,对地下工作者的那种环境,内心的复杂真的一点都不了解,所以我当时买了小说《红岩》,在家反复研读,同时也收集很多关于江姐和其他地下党员的资料。因为技术手段的限制,没有任桂珍老师演“江姐”时的影像资料。所以,我只能在剧院前任江姐的扮演者在台上演出的时候,在旁边偷偷地看,依葫芦画瓢地学。
2001年,《江姐》再一次复排,我跟导演,舞美设计等工作人员一起特意去了趟重庆,到渣滓洞、白公馆等实地考察,尤其是站在监狱里望着外面的那片四方方的天空,那种让人意想不到的压抑,让我离江姐更近了,这种“真实”的力量带给我很多感触。回来以后再演江姐,真的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1996年四代“江姐”的合影,从左至右唐群、任桂珍、江燕燕、李小燕
文汇:外界对您饰演的江姐是何评价?您如何把握这一角色的人物个性?
任桂珍:江姐是个地下工作者,她身上带有的革命气息使得她不同于平常女性,她热爱党、热爱生活和工作,所以是个充满朝气、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一出场就很有气场,我在饰演时也会注重表现她坚定、乐观的眼神。尤其是江姐为了让人民彻底得到解放,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带着任务到淮阴山,那种兴奋、幸福、急迫的心情都是我需要理解和体会的。虽然我是演“江姐”,但不能抱着是在“演英雄”的想法,而要想着“我就是江姐,我就是党的女儿”。
江燕燕:很多人觉得我演的“江姐”比其他的“江姐”更柔一些,我的理解是,江姐首先是个女人,是母亲,也是妻子,然后才是共产党员,现在的时代不同,我们不能硬生生地只将一个高大的形象呈现给观众。要让现在的观众更能接受,应该是一个比较丰富的形象,既有柔的一面,有女人的一面,也有共产党员刚的一面,坚强的一面。
2016年7月1日,上海歌剧院“第六代”江姐何晓楠与“第一代”江姐任桂珍同台献唱《红梅赞》
文汇:演完“江姐”后对您个人有影响吗?
任桂珍:江姐身上有种信仰,信仰支撑她选择非同凡响的人生。我通过扮演江姐,也仿佛感受到了这股信仰的力量,江姐是我最热爱的歌剧角色,我希望她所代表的“红岩精神”能代代相传。江姐给我带来很多正能量,也让我不断再成长,虽然我不是革命工作者,但江姐关心群众,为别人着想的优秀品质值得我学习。
江燕燕:会受影响,我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是很多身边人觉得我演完“江姐”后会些不同,身上会透出共产党员的样子,其实我不是党员,或许就是受了这部戏的影响。当然,我一直会想起任桂珍老师说过的,“要演好江姐,首先要做好人。要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对歌唱心无旁骛,演江姐,就让自己真正成为‘江姐’”。我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后来我自己要培养新一代“江姐”时,也都会把这句话告诉她们。
相关链接:
作者:李念 袁琭璐
视频拍摄:袁琭璐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