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为自主创新,从台前到幕后|135期主讲嘉宾 | |
2019-08-06 17:58:32 作者:袁琭璐 |
【导读】为何21世纪网络安全博弈成为大国竞争首要?我国集成电路还需要几步追赶才不受制于人?本周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将做客第135期文汇讲堂,主讲《建网络强国,中国还需要哪些硬核技术?》,点击http://whclub.whb.cn/报名参与(详见文末相关链接)。今刊发其人物专访。
骑共享单车、用手机支付、佩戴计步器、在地铁闸机前晃晃手腕就能顺利通行……八十岁的倪光南清瘦挺拔,走路生风,有着与年龄不相衬的精气神。他好似年轻人一般热衷各类高科技产品,每天要浏览大量互联网前沿信息,还会和朋友讨论各家系统的流畅度。
这位“时尚长者”和计算机打了一辈子交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俨然已跻身“科技明星”,如今一些输入法中可选用的“联想”功能即是出自他的创意。自去年中兴被制裁及今年华为被美国列入禁售名单,自主芯片的研发愈发受到重视,而彼时一篇名为《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的热帖在朋友圈广传,将倪光南再次推向幕前。
八十载人生路,倪光南见证了计算机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所有过程。年轻时,他作为一线实践者带领研发人员自主研发汉字微机、联想式汉卡等计算机软硬件;年过耳顺后,他仍马不停蹄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出谋划策,默默地做着“幕后英雄”。究其动力,或是对自主创新的一贯坚持,或是为强大信息产业的科学家精神,亦或是身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的责任和使命。“建国初期遭技术禁运,是人家不让你摆脱贫困落后;今天被发达国家卡脖子,是人家害怕你发展超越。我们唯一的出路,要靠自主创新来突破封锁,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采访中,倪光南掷地有声。
2017年,倪光南体验无人超市
实践者:让计算机学会中国汉字
倪光南出生时正值日本侵略中国,从小就听父母讲述逃难经历的他深刻认识到,国家富强起来才能不受人家欺负,儿时的他便立下“科技强国”的志向。回看倪光南的人生影片,如观赏了一部中国IT业的发展简史,夹杂着自主创新的苦与乐。
到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工作,从此与计算机捆绑
1950年代初,倪光南在上海复兴中学求学,从小喜欢动手的他对制作玩具电机、航空模型、收音机等兴趣浓厚,因此常参加学校自发组织的航模小组、无线电收音机小组等各类课余小组,这为他后来从事工程实践打下了兴趣和技术的基础。比起现在大众化的课外学习班,倪光南感慨当年课余小组形式的“个性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956年,倪光南如愿考入南京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东南大学)最有名的两个系之一的无线电系学习,接触到了广播电视等先进课程和技术。
倪光南走进大学的那年正值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立,它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当时因计算所和数学所共用一座办公楼,华罗庚、陈景润、吴文俊、冯康等享誉中外的数学家都在这里工作,汇聚了中国最智慧的大脑。大学毕业后的倪光南被幸运地分配到那,于他而言,离科技强国梦又近了一步的同时,严峻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外对大型计算机实施禁运,为服务“两弹一星”等重要任务,中科院专门成立计算机研究所,目标就是制造中国自已的大型计算机。”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踌躇满志的自己,倪光南为记者介绍,“1959年,中国刚刚有了第一台大型计算机‘104机’,只不过它是用前苏联给的图纸,我们在消化了以后再生产调试出来的,不算自主设计。1961年,我作为外部设备插件组长参与了吴几康先生主持研制的119机,这是真正意义上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因为真空管寿命不长,平均每天都要排除几个真空管失效造成的故障,因此调试的过程很费力,差不多花了3年时间吧。”
1964年在计算所87楼宿舍(倪光南提供)
将国际先进技术带回国内,研发出汉字微机
二十世纪70年代后,世界计算机的发展势头迅猛,我国计算机要大面积推广到民用领域的一个障碍便是,计算机只能处理拉丁语系文字信息,而无法处理中国方块汉字信息。为突破这一瓶颈,从上世纪60年代,倪光南从参与所内万永熙先生主持的汉字显示研发开始,一直专注于汉字处理研究及其成果的产业化,并在1980年推出了第一项汉字处理产品——“汉字、图形显示功能板”。
一次偶然的机遇让倪光南成为最早“脱贫”的科学家,也得以有机会将国际先进技术带回国内。1981年,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副院长来计算所参观,倪光南作为接待人员所演示的光笔与显示屏的人机交互功能让其颇为欣赏,回国后不久便向倪光南发出访问研究邀请。这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中国计算机研究人员有机会走出国门,同发达国家的计算机科学家一起,共同从事先进的计算机科技项目研究。2年的时光里,倪光南对西方高技术企业有了感性认识,同时也熟悉了微处理器和C语言技术。“当时国内用的是8位微处理器芯片,而加拿大已经用32位的了,功能强大的C语言也出现了”。开阔了眼界的倪光南渴望做中国自己研制的汉字微机,而彼时的中国市场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不易采购,为此,他自掏几千加元买了够研制几台汉字微机样机的关键硬件带回国来,系统软件则使用学到的C语言开发,高效地开发出了第二项汉字处理产品——LX-80汉字微机。
入所二十余年,倪光南的研究课题一直在发展,他对自主创新的坚持始终如一。
1980年代,倪光南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图书馆前(倪光南提供)
到“别人家”低成本地做出汉卡芯片
1984年,中国科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鼓励研究所办企业,转化所内科技成果。中科院计算所决定创办全民所有制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集团前身),倪光南欣然出任总工程师,将联想式汉卡的全部技术都带入了公司。加盟公司时,他开出三个条件:“一不做官,二不开会,三不接受采访。”以便全力以赴以最快速度推出产品。
在研发工作的一线上,倪光南带领课题组通宵达旦、全力以赴,1985年5月推出了适用于PC机的第一型联想式汉卡,开始投放市场。倪光南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了解用户需求,学习西方高技术公司重视市场推广工作的倪光南亲自站柜台推销汉卡;组建“联想式汉字系统用户协会”和《联想世界》会刊,交流应用经验,促进推广应用;设立热线电话,解决用户的各种问题。凭借着联想式汉卡和联想微机,倪光南在1988和1992年就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上世纪80年代,我们研制的成果,都是计算机的一个扩展功能,不是计算机主体。那时候我就觉得中国要做计算机,就一定要做芯片。”早在三十多年前,倪光南便已洞察到了这一核心关键。由于芯片的设计需要EDA软件和昂贵的测试设备,为了降低研发费用,倪光南通过汉卡用户找到了当时新加坡的一家半导体制造公司,由计算所芯片设计专家孙祖希带着一组人到“别人家”的设计实验室做芯片设计,就这样低成本地做出了汉卡的芯片,大大提高了汉卡的竞争力。
倪光南的研发技术和公司高管商业才华的紧密结合,也为联想这个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商业利润,真正诠释了何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直至1996年,联想正式将提倡了十年的技工贸道路改为贸工技,也就是优先发展销售贸易,然后是加工生产,而把技术研发放到最后。2年后,联想又宣布发展战略为以贸易为突破口,实现贸工技三级跳。此后,联想一路做大,但坚持技术发展的倪光南再也没有得到公司支持,无奈黯然离场。
谈及过往,倪光南显得平静而又谦和,他用更加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人生所有的起伏。他以亲身经历寄语当下的创新人才,“从事创新,你得有思想准备,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必须要经得起各种磨难、失败的挫折,最终才可能达到你的目标。”
在研发工作一线上的倪光南
推动者:让利于中国软件业的宏观政策落地
离开联想后,倪光南不再为一家企业利益奋斗,而为中国信息产业及国家自主创新奔走呼吁、摇旗呐喊。他关心产业技术发展和宏观政策、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广开源软件和开放标准……IT技术一日千里,一味引进、效仿只能永远做别人身后的追赶者,对倪光南而言,无论成功与否,他只跟随自己的初心,拒绝随波逐流。
提案助力“18号文”出台,减税从17%到3%
2000年到2009年,中国的软件销售总额增长了16倍,如此高速的增长首要归功于国家政策的支持,“18号文”就是最重要的政策,而它的出台亦有倪光南的力量。
在2000年以前,中国软件业根本称不上独立的产业。1994年,中国即将实行新的税制,即现在的增值税。当时,以倪光南为代表的一些业内人士,意识到新税制如无优惠政策,对软件等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利。因此,在1994年的政协会议上,他们提出了《扶植高新技术企业的提案》,特别提到,新的税制可能对于一些高增值的企业,像软件、集成电路这样的企业,造成很大的税负。
倪光南以微软和英特尔为例详细论述了需要对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降低增值税率的理由,极具说服力:“微软1992年度总营业额为27.5亿美元,总盈利7亿美元,如果要交17%增值税,利润就很微薄,难以持续发展。跨国大企业尚且如此,更何况中国的小企业?”
这份提案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其后,倪光南持续通过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及其他渠道,致力推动国家出台扶持以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政策。2000年,“18号文”终于出台,其最重要的实惠是企业享受到了减税,从17%减到3%,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从17%减到6%。也正是倪光南等一些人的呼吁让“18号文”最终落地,整个软件产业得以良性发展。
倪光南演示汉字处理系统
呼吁政府采购国产软件、修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在行政措施方面,倪光南主张中国借鉴俄国经验,加强在政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推广基于开源软件的国产操作系统,以增强信息安全。
2001至2002年,倪光南连同其他政协委员先后提交《通过政府采购,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规范政府采购,扶持自主的IT核心技术》的提案,提出“在政府采购招标时,如其他指标不相上下,应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或企业给以优先权”,呼吁“制订有关政府采购的相应法规,并加强对它执行过程的监控”。在各界的推动下,2003年中国《政府采购法》生效。
此外,倪光南一直主张根据中国国情实施软件知识产权保护。2002年,他与十余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提案《吁请修改和完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提案》针对当时“《新条例》(即“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完全取消了原软件条例关于“合理使用”的规定”,存在“过度保护”问题,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再次修改和完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在修改完成之前,暂时搁置其中保护水平过高的条款”。同年10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施行《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吸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大大缩小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打击面,使保护倾向合理。
倪光南等一批有识之士的为民请命,上下求索,促使多年来社会各界对如何合理保护软件版权的争论取得了进展,从提案到被法院采纳到司法解释之中,立法的些许失误得以补救。如美国法学界的一句格言,“法学者的观点,如被法官采纳,则达到了最高境界”。对倪光南而言,亦是相同的写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于2002年10月12日通过
参与者:与志同道合者共谋“中国创造”
“如果我现在是30岁的工程师,一会选择去华为,或是选择自己创业。如今我最大的目标就是尽职尽能地帮助那些高新技术公司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倪光南如是说。为此,扶植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创新人才、与志同道合者共谋自主创新,倪光南义不容辞。
支持全国产化的协作机器人,“希望走进发达国家的市场”
因看好协作机器人在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方面的巨大潜力,2017年,倪光南受邀成为遨博(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虽然他一再谦称自己只是团队的研发顾问。“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其实也是自己学习的机会”,倪光南从不躺在自己的功劳薄上。在他看来,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工业协作机器人的重要性和市场价值愈加显现。“中国不少工业机器人在精度、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任重道远。不过,遨博协作机器人已经可以媲美国际先进协作机器人,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关键部件的全国产化,核心技术自己掌握,不会被人卡脖子了!”这让倪光南颇为骄傲。他对记者直言自己很欣赏华为,“华为有很重要的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就是在非常艰难的环境下,没有忘掉要把自己的创新能力聚集起来,推出自己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最终它的这条道路证明是越走越宽广。”
“接下来,我们要让协作机器人运用到更多商业领域,变成大众化的物美价廉的东西。希望它能够走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进发达国家的市场。”眼下,倪光南正谋划着下一步要如何开拓市场。
与此并行的是,去年倪光南受聘担任南京自主操作系统研究院名誉院长兼首席科学家,此外,他还有类似的一些兼职,都是围绕着发展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的目标。
退居二线,使命未退,科学家的执着与纯粹清晰可见。
遨博协作机器人
鼓励软件人才培养,“要坚持学习和应用国产软件”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江西南昌湾里区一个叫罗亭的小镇,倪光南在中国第一所软件职业大学——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留下了他的足迹。该校致力于培养中国各行各业所需的软件工程师,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支持国产软件体系,为中国软件企业培养他们急需的人才,这些是吸引倪光南担任名誉校长的直接原因。
“2003年学校创建时,整个中国软件业的环境并不好,在这种艰难环境中,他们有这种志向,来振兴中国软件产业,并能够坚持,令人感动。”在一些毕业典礼上,倪光南都会与毕业生交流,做演讲并勉励他们,要坚持学习和应用国产软件,要立志为我国国产软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呵呵,我不懂教育,只能以兹鼓励”,倪光南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后来者前行。
倪光南(中)与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师生合影
推广者:用尽一切机会为自主创新鼓与呼
PC端架构在微软的Windows上;移动端,谷歌的安卓和苹果的IOS系统在中国建立了根深叶茂的生态体系,形成了深度用户依赖。人们一度遗忘“退居幕后的倪光南”,遗忘“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直到特朗普发布禁令,华为被“断供”,倪光南“研究自主芯片和操作系统”的主张才被证实具有前瞻性,历史正一步步证明他的远见卓识。
“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中国作为一个互联网大国,互联网核心技术一定要自主可控。”接受采访,参加活动,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中的倪光南用尽一切机会为自主创新鼓与呼。《倪光南:中国为何做不出像样的操作系统?》《倪光南:北斗都能突破何况芯片?》《倪光南:补足工业软件短板,提升我国智能制造水平》,相关的报道频繁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上……
去年8月,倪光南通过网络公开课,专门探讨科技自主创新的机遇和挑战。虽然现场听众只有不到50人,却有上千万的网友同时在线收看;12月的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倪光南在《科技人员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演讲中呼吁大力发展自己的知识产权;今年5月的网络安全军民融合发展系列论坛上,倪光南以网信军民融合发展联盟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宣读《自主可控安全共测倡议书》,并和年轻的同行讨论技术话题,和供应商代表沟通产品推广的难点,向媒体记者讲解“自主可控”如何关键……从热议的芯片问题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倪光南一直关注着科技热点问题,长期的思索让他始终保持着活跃的思维和缜密的逻辑。
中国要向印度学习软件和服务外包?“不,我们应学习印度经验而不是照搬印度模式,学习要因地制宜,要符合中国国情。”中兴事件是否说明我们的芯片不行? “一概而论说中国芯片不行,不符合客观情况。芯片产业链至少可以分两大部分,一部分属于设计,一部分是制造,这两部分构成了产业链的上下游。中国芯片业的短板其实是制造,当然,制造这部分还可以分得更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当前,我国台式电脑和笔记本所用的电脑芯片性能,国产水平离进口芯片有三五年的距离;手机和服务器上使用的芯片性能有些已与进口芯片旗鼓相当;在一些特殊领域,差距较大。”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客观精神流淌在他每一次的发声中,这样的发声还在持续。
倪光南参与“首都网络安全日”系列宣传活动
除了日行5000步的健身目标,业余时间,倪光南爱听经典音乐,最常听的是德沃夏克《来自新大陆》的第二乐章。每当耳边响起熟悉的旋律,他就想起年少时老师教的配曲歌词:
黄金的年华虚度过,才知道从前铸成大错。
萧萧两鬓白徒唤奈何,瘦影已婆娑徒唤奈何?
雄心壮志早消磨,斜阳景已不多。
深悔蹉跎,深悔蹉跎。
多年来,倪光南不时会思考自己有没有蹉跎岁月,为推动自主创新做得够不够好,八十岁时依然常言“多做要比少做好”。
少年志趣,未酬之志;身份更迭,五味杂陈。
相关链接:
作者:袁琭璐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