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雅克:一个西方学者眼里的中国崛起 | 读懂中国系列访谈
2019-09-30 13:50:58 作者:马丁·雅克 李念

【导读】 在西方学者眼里,中国70年的成就具有怎样的连贯逻辑?中国不同于西方的历史特点如何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一带一路”具有怎样的高度象征意义?日前,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在伦敦接受文汇报记者独家采访,指出中国的成功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获得增长中最优秀的案例。

【观点】

◆ “一带一路”是中国当下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的一种世界观。1945年之后确立的世界秩序、规范、价值理念,有可能在当下被替代或改变

◆ 最近5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GDP总量从30%跃升到60%,中国的成功就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获得增长中最优秀的一个案例

◆ 中国当然是一个强大的、有创造力的国家,而不是“山寨”国家,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创新,总体经济规模每七年就翻一番,这里面必然包含了大量的创新和发明

◆ 西方学者对中国经济的唱衰或误读,源于对中国人口规模的恐惧,更源于对经济外衣背后政治体制的偏见

_B9I7799.JPG

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袁婧摄)

70年的一贯性:

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体现了传承与创新

文汇报:您在2010年《理解中国崛起》等演讲中,多次提到了邓小平同志推进改革开放的功绩,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西方学者如何看待其中的逻辑关系?如何看待东方大国领导人和西方领导人的不同?

马丁·雅克:我觉得中西方领导人最大的差异,可能就是中国领导人将一个国家的发展放在了长远的历史进程中,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去定义“强国”。很遗憾的是,现在一些西方领导人是让短期的政治偏见主导了他们的对外政策。

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思想推动现代化建设,让中国与世界接轨。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的政策释放了中国的智慧和能量,迈出了中国进入世界舞台的第一步,中共历届领导人都坚定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我认为,当前的中国内外政策是从更多、更高的层面推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的领导人意识到要确定中国在世界上的新地位,不能只着眼于经济发展,必须强调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历史自信等。今天的中国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passive taker)。用西方的话说,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客体(object),而是主体(subject)。

很多西方学者喜欢把中国领导人对立起来做比较,对思想战略的不同作高低、好坏之分。我并不认同,因为中共领导人的思想政策是相辅相成的,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体现了传承与创新,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36过程.jpg

马丁·雅克曾做客第61期文汇讲堂,演讲实录刊于2013年3月26日文汇报第12版

中国与西方的不同:

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型国家

文汇报:您在2009年时写了《当中国统治世界》,2010年英文版修改时,副题变成了“西方世界的终结和世界新秩序的开始”,在这本书里,您一反西方主流的“华盛顿共识”,认为21世纪西方不再占主导地位,中国改变的不仅是世界经济格局,还将彻底动摇传统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这本书出版至今被翻译成15种语言,销量达35万册。当时,中国经济总量尚未超过日本达到世界第二,您是凭什么下了这个大胆的结论?

马丁·雅克: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打破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是“落后的”“停滞的”这样一种固有的偏见。我并不是想要去证明中国可以“统治”世界,而是去解释中国为什么将会成为全方位发展的世界大国。现在十年过去了,我在纽约等地演讲“强大的中国将是怎样的”这个话题也开始被人接受,因为大家都看到一个事实:10年间,中国崛起了,而美国却相对衰落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西方不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与西方有着根本性的截然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不是一个西方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在两千多年之前中国就有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特征。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家庭内部的关系,它还拥有孔子、孟子、孙子这样的智者,中国的盐和食物都与众不同,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中国是不同于西方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型国家。

第二,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比较独特。西方经常在多党制、票选制度等他们认为的政权合法性来源方面批评中国。然而,中国人对于中央政府的满意度往往高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传统上中国人眼中的国家合法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国家被中国人视为融合了个体身份与集体身份;中央政府实施着一种仁政;科举等制度使能人被选拔,保障了国家的能力。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就证明中国的国家能力依然强于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制度。如果有所怀疑,可以看眼下特朗普执政的美国和面临脱欧的英国的混乱局面。

第三,中国与西方或其他国家的关系。历史上看,中国和西方都认为自己的文明可以作为世界的规范。欧洲以殖民方式征服世界,人口6000万的英伦三岛,居然征服了世界上20%的地域与人口,只有40个国家未被英国征服或殖民。历史上,中国人一直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最多与邻国有某种朝贡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体系。从人类文明史来看,想要成为一个霸主,西方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经济-军事-政治-思想”模式,中国依靠的是“经济-文化”模式。所以,我认为要把中国的崛起放在一个长久的历史进程中去理解。研究中国必须具备这样一种历史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当下。

图片1_副本.png

左:《当中国统治世界》2009年6月英文版出版,右:2010年,中文版出版

这本书出版至今,对于它的接受、认同程度毋庸置疑经历了一定的改变。在亚洲,尤其是东亚的畅销程度远比在欧洲要高得多。在美国,由于出版时间与金融危机重合,这让很多学者将“中国崛起”和“西方危机”联系在一起。从2012年开始,很多学者对中国逐渐形成了一种“敌对心理”,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出版了《China Goes Global: The Partial Power》回应并挑战了我的观点。相比较,两者就像是一个影片和一个截图。前者是从长远的目光来研究中国,而后者仍然只是看到了“当下的中国”。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一带一路”或将推动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文汇报:您除了对中国进步的肯定,也经常做中国发展的“啄木鸟”,给中国一些提醒。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已有6个年头,中国已经从倡议的大写意进入国际共建的工笔画,但依然有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存在不理解和观望,据您的观察,中国能否应对这种挑战,如果可能,取决于哪些要素?

马丁·雅克:如果说“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受惠国,从宽泛来看,是欧亚大陆的发展中国家,倡议提出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极具影响力。我本人参加了北京2017年和2019年召开的“一带一路”峰会,看到许多国家代表云集,与会各国领导人数量前所未有,这连美国也做不到。最新的例子就是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也加入了。一个倡议的提出自然会有积极和消极的回应。中国,尤其是很多中国学者并不需要为了西方国家负面的反应或者观望态度而烦恼甚至去回应。

IMG_0321 (1)_副本1_副本.jpg

受文汇报委托,施文律在马丁·雅克寓所执行采访

对于“一带一路”,首先要放到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去看。上个世纪末,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85%,发达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15%,但发达国家的GDP在1970年中期却占世界GDP的2/3;到了2000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各占世界GDP总量的一半;今天,发展中国家已占到世界GDP的60%,富裕国家不到40%。中国的成功就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获得增长中最优秀的一个案例。今天,中国的发展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变得非常重要。例如,中国给发展中国家发放贷款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这类贷款甚至大于西方控制的多边国际金融机构,这种经济上的支持是西方殖民者做得比较少的。

“一带一路”是中国当下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的一种世界观。中国认为,通过投资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了贫困,那为何不能在其他地方也创造奇迹呢?1978年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时就提出,改革开放没有最后终结的时间点,所以,“一带一路”也将会超越20年、30年甚至50年。

2018年以来,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发生的速度较快。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院长预计,在2050年,整个世界经济的重心将转到中印边境。虽然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向西向南发展,但是世界经济的重心依然会往东继续前进。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带一路”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1945年之后确立的世界秩序、规范、价值理念,有可能在当下被替代或改变,中国已经在做这件事情。未来,中国将会变得越来越积极主动,新的世界秩序在中国的推动下必定会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大爆炸式的,而是渐进式的。

QQ图片20190927164848_副本.png

文汇报采访提纲

如何看待西方的误解:

有些源自观念的固化,改变正在发生

文汇报:近几年,中国一直是全球化的倡导者,为世界经济作出了30%的增长贡献,但始终有西方学者唱衰中国经济发展,您如何看待他们的观点?中国应该怎样减少这种误读?

马丁·雅克:很多西方学者唱衰中国的经济发展或误读中国,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对于中国人口规模的恐惧。其次,这些学者对于中国的批评实质是披着经济外衣的政治观点,不满的重心还是中国的政治体系。西方国家内定了一种单一的发展模式,否定了多元市场经济的可行性。

以中美关系为例,1972年至2016年间指导中美关系有两个基本的假定。第一个假定是,中国不会赶上美国。1978年,中国的经济只有美国经济的5%,美国绝对不会想到在2014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衡量的GDP,中国的经济规模竟然超越了美国。第二个假定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一定会在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越来越像一个西方社会。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两个假定是思想上的巨大错误。只要美国不想接受中美力量改变的现实,中美摩擦还会持续很久。

2010年,我在世界各地做演讲,经常会被问:中国做得好,但中国只能抄袭或者模仿外国的技术。但到今天,大家已经看到了,中国当然是一个强大的、有创造力的国家,而不是“山寨”国家。腾讯、阿里、华为做得很出色,但也不应该对此感到惊奇。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创新,总体经济规模每七年就翻一番,这里面必然包含了大量的创新和发明,不仅在精英层次,整个人口当中也都是如此。

世界在发生重构和巨大的变迁,西方世界在大幅衰败,他们的视野就容易变小,容易产生怀旧心理,患得患失,而不是向未来看;而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决定了中国人现在的视野更开阔。

微信图片_20190929133508.jpg

马丁·雅克伦敦寓所书房,随处可见关于中国的书籍和资料

在理解中国方面,西方世界有了一些进步,主要来自于这几十年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因为毕竟事实胜于雄辩,人们看到了中国让7亿多人脱贫;但上升到政治层面,西方人的观念改变还是比较慢的,所以在这样的层面,中国影响力的传播就更难一些,但在发展中国家,今天的中国已经普遍成为学习的榜样。

(采访:文汇报记者 李念,伦敦政治学院研究生施文律)

相关链接:

金灿荣:2030年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外交将站上新起点 | 读懂中国系列访谈

张维为:中国道路五大明显的制度优势 | 读懂中国系列访谈

张军:中国经济是如何成功飞跃的?| 读懂中国系列访谈

徐焰: 从“两弹一星”到特色军改,中国国防70年 | 读懂中国系列访谈

作者:马丁·雅克  李念

编辑:袁圣艳

视频:袁圣艳

责编: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