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道家的“留白”能否给科学进取踩上刹车?
2020-08-11 18:54:07 作者:李念

daojia.jpg

进入数字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无论对民族复兴还是个人具备“全人”素养都至关重要。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科学与人文精神之间相互贯通是不可或缺的。2019年,北大成立“科学文化研究院”时,主持开启仪式的韩启德先生说了很形象的一句话:科学像一辆行驶的汽车,人文应该是刹车系统。要想刹车,人文学者必须在车上。

日前,在北大博雅讲堂上,北大哲学系教授、副校长王博以《知识的分割与一体》为题,对此做了富有哲理的进一步阐释,他从《周易》的视角来解释世界的构成,并以古代文史哲的一体化传授《诗经》和当今更需要科学与人文的贯通为例,从为学、为人层层推理,强调:只有意识到自己在道德和知识上的局限性,才会承认世界的“玄而又玄”,才会给世界留白,给自己留白,让人类成为“知进退而存亡并不失其正者”。

1492530_副本.jpg

哲学诞生之初包含所有学科,之后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王博(右)和主持人就此切入主题演讲

如何理解世界:从《周易》的乾坤看分割与一体

经历过工业革命后,高校的知识传授也进入工业化分工而变得日益细分。这背后其实带着人类对世界构成的看法。1982年进入北大哲学系求学,此后留校工作,前后共有38年历史的王博认为,知识的分割与一体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所已经发生的,面向不确定但必须面对的未来。他以所长的道家哲学研究作为切入点。

世界的分割与一体说明,它们既不可或缺又彼此需要。王博认为古代名家学派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事不竭”雄辩地说明了分割具有合理性,时间以秒分时日周月来表示天象的变化;空间以四方、九州来区分方向;身体以五脏、四体来辨识。

与世界的分割非常合法一样,世界的一体也是一种必然,因为它是万物之间的联系和世界的连续性。日积而成月,月积而成四时和岁,这是天象的一体;五脏之间血脉贯通,四体之间一气呵成,这是人体的一体。王博以古代哲学家惠施的“连环可解也”来总结:任何分割都是相对的,世界可以看作“可分解的一体”。

对此,最形象又最深刻的阐释当属《周易》。周易有64卦,最简单来划分就是连续符号的奇画和断开符号的偶画,前者为阳爻,后者为阴爻,《系辞传》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提示我们,世界是建筑在连续和分割的趋向上的。”王博解释。

这64卦中的第一卦和第二卦意味深长,首卦是“乾”,是连续的六个偶画,代表天:大哉乾元,万物资始。第二卦是“坤”,是六道奇画,代表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这里表明,“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其基础是天地的交合。”

这样的世界观也带来了分割的知识和一体的知识。王博指出,六经之学,归于一,核心都是儒家之道,“知其分而不知其合,就会支离破碎。”六经各自角度不同: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知合而不知其分,难免囫囵吞枣”。以此来看古人对经典的阅读要求,一般分为含知识点的“数”和传道的“义”,知识的数成为“小学”,意义的义称为“大学”。“仅仅知道数,是见其小;由小及大,才算是会读书。”

王博概括,中国文化强调在分割基础上的一体,以把握道作为知识的终极目标。道是一以贯之者。

1206937039_副本.jpg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表明“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其基础是天地的交合”

道家的“留白”是以“无知之知”来认识人类的局限

毋庸置疑,我们都在享受现代科学带来的便利,科学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但这种改变是否一味正向?作为人文学者,如何踩刹车?

*人文学科对科学发展的三问

王博由2018年的基因编辑事件连发三个人文反问:当人类不再被古老的自然法则支配,可以根据意愿选择生命,当一些人可以象定制物品一样定制另外一些人时,尊严、权利、自由、道德意志等将何处安放?当科学和技术的快速进步让人变得越来越自信之际,我们该如何保持敬畏之心?当知识积累让一些人觉得可以掌握生命和世界秘密时,又该如何理解古代哲人一再强调的“无知”态度呢?

*混沌因七窍而亡,追问善意的边界

从人文学的根本之意而言,王博强调,“让人成为人”,都是首要追问。历史上人类发展处不同的人文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生命力。儒家人文学的核心是以“善意”为基础的伦理-政治秩序的构建;道家人文学的核心是以“留白”为特征的自主-自由生命的追求。

人文始终在为科学的行驶之道保驾护航。欧洲如果没有文艺复兴开始的200年人文积累,如何能为此后的工业革命、科学发展扫清障碍呢?论及中国古人的认知,在道家,更推崇“留白”,这是从中国艺术传统那里借来的一个说法。在哲学尚,留白就是认识到了“无”或者“虚”的意义。“无名,万物之始”传递了这样的思想:一旦确立了标准,就容易成为某种主宰,所以,更应该关心万物本身,而不是简单的符号。大家都熟悉《道德经》里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王博认为,此句的深奥之意,就是好莱坞电影《鸟人》中的“A thing is  a thing,not what said of that thing”的准确翻译。A thing 不是That thing,因此,我们更关心万物(a thing)的特性。

从孟子到宋明新理学,善意被认为既扎根于人性,又上通于天道。但善意是否也存在边界?王博质疑,当我们以“善”的标准来塑造这个世界时,容易忽略万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破坏万物的自主性。“道法自然”是从万物出发,肯定每一个存在者的合法性。

niaoren.jpg

好莱坞电影《鸟人》

至此,王博讲了庄子的“混沌被凿七窍而亡”的故事。南海的帝王倏,和北海的帝王忽,两人在混沌所在的中央地带相遇,混沌对他们非常友好。倏和忽商量如何报答,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唯独混沌没有,我们给他凿出七窍吧。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混沌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混沌就死了。由此看,善意也会给人带来伤害。老子曾言:善复为妖。为何会意愿和目的南辕北辙呢?王博认为,这是我们缺乏对“无知”的认识。

*留白之下的无知,意味着对有限性的肯定

“留白的认识论基础就是无知的态度”,王博分析,“无知”的态度就是承认知识的有限性。这在西方哲学中不乏其见。苏格拉底一直强调德尔菲神庙里得到的教诲“认识你自己”,散发着无知和节制的自觉;康德通过“自在之物”守护着物的“玄之又玄”,提示知识是有界限的。《道德经》71章言: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本身就是一种知,庄子称为“无知之知”。

无知之知也是一种知识。无知并不是对于这个世界一无所知,而是提醒我们知识的限度,不要把所有的事物划归为人类认知的势力范围。伦理价值也有其局限性,知识同样,哪怕有善意。

*“既济”卦和“未济”卦的启示:保持平衡

王博指出,人类的创造一直使人类处于两难境地之中。也许人类永远无法摆脱这种为难的境地,事实上,“无法摆脱”的状态给人文学提供了最好的发挥之地,它提醒人类要保持某种平衡。

王博以《周易》中最后两卦来作为佐证。“既济”卦,从最底下阳爻开始,和阴爻相间,显得井井有条,非常有秩序,意思为完成;“未济”卦,阴爻在底,与阳爻相间,表示没有完成。卦辞中的“初吉终乱”,让我们多了一份敬畏。王博解释,说明这个世界因变化而神秘莫测,某种看似完成或完美的秩序中却潜藏着未知的危险,并注定要走向未济的混乱。所以,《周易·乾》中留下诤言: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这样的结果只是“亢龙有悔”,即居高位的人要戒躁,否则会留下后悔。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贯通,就提示我们,要给世界留白,给每一个人留白,人类才能成为“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

1600109344_副本.jpg

“既济”卦,从最底下阳爻开始,和阴爻相间,非常有秩序,表示已经完成;“未济”卦,阴爻在底,与阳爻相间,构成对未来的规划

《关雎》的经学读法:将“道”的追求落实到现实

既然知识的分割与一体背后是世界观的折射,科学本意要进取,人文强调节制,两者的平衡关系决定了连续和分解的彼此需要,在同是人文学科内概莫能外,古人对“小学”“大学”的追求也给今人很多启发。“窈窕淑玉,君子好逑”是《诗经》首篇《关雎》中的诗句。王博尝试着做一体化知识的解析。

古代诗学云“诗言志”,志指情志,是个人的情感世界,是人最真实的部分。孔子在《论语》里对《诗经》做过三个字的评价“思无邪”。从马王堆的出土文物里有战国时代学者对处于春秋时代作品《关雎》的解读分析,王博引经据典。

《五行》篇里这么分析,“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是“思色”也,即男子对女子一见钟情而动心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是“言其急也”,描述焦灼之心;“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是言其甚急。这样的极致情绪,古代圣贤如何处置?一个方向是节制,一个办法是用礼乐秩序化解,使炽热的情感升华到敬畏境界。因此在下半段“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五行》中这样评价:由色喻于礼,进耳。这也是孔子对《关雎》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该诗的大义是节制的精神。

575071253_副本.jpg

王博新作《入世与离尘:一块石头的游记》今年6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王博认为《红楼梦》是庄禅并称,重其同而略其异。 

回到古人对经典阅读的小学和大学的两层意义来看,古代人文学的目标就是“发乎情,止乎礼”,把情感纳入秩序的轨道,具体就是礼乐中。《将仲子》一诗,是写青年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生动地描述了情感与礼乐之间的张力:“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

在上海博物馆留存的出土于唐代的《孔子诗论》里,孔子以“改的精神”评价《关雎》:“则其思益也”,对于诗歌的教化作用给予乐充分的肯定。其实韩愈等古文运动家在中唐发出“文以载道”之说,因为“知数而不知义,难免失之于浅陋”。但这些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早已在实践。通过《诗经》,将道的追求落在现实之中,将礼乐与教化功能密切关联。

王博概括,中国文化强调在分割基础上的一体,以把握道作为知识的终极目标。道是一以贯之者。

当下,《诗经》往往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多半由中文系完成阐释,其实要读懂、读通《诗经》,需要多方面的知识,音韵训诂、鸟兽草木、礼乐制度、历史背景、风雅颂赋比兴等,有了历史和哲学的解读,理解会更为加深。

人文知识内部的融通从知识的分割和一体而言,需要有追求者去主动为之,以弥补学科知识分工带来的深度加强而广度不足的缺憾。

1215465905_副本.jpg

 现代美学家、哲学家宗白华认为,空白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所

在2018年一次讲解《周易》中,王博曾以“三心二意”来总结。“三心”是指担心、信心和耐心;“二意”是指古意和新意。之所以担心,是因为变易,乃忧患意识的体现;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不易,基于了解而产生的坚持底气;之所以要有耐心,是因为交易,通晓事物变化和发展规律、经过磨难后的气定神闲。而古意代表着历史的向度,新意代表着未来的向度。这场《知识的分割与一体》,从形式到内容,展露了哲学学科的高度立意,也体现了哲学在交叉和前沿学科领域与时俱进的思考深度。

作者:李念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