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渔阳里、陈独秀......建党前后在上海的那些谜|熊月之解答·152期文汇讲堂3·党史系列 | |
2021-04-29 13:50:07 作者:熊月之、文汇讲堂听友 |
152期文汇讲堂上,主持人介绍88期历史季中,讲堂在小报上刊发的主讲嘉宾熊月之的长篇特写
【导读】4月22日晚上,在长宁图书馆,第152期文汇讲堂邀请知名的上海史专家、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主讲党史系列第二讲《上海城市集聚功能与中共的诞生和发展》,分享了诸多最新的研究和论证成果,这也是他即将出版的新著中的精华部分。主讲经整理已经分上下篇刊发,此为互动篇。
5月5日下午,第153期文汇讲堂党史系列第三讲将聚焦《论持久战》意义的当代解读,敬请关注关联报道。
江南文化是基础,海派文化是高原,红色文化是高峰
虹口区社区工作者朱薇娟:刚才熊老师提到虹口区长治路的共产国际远东局东亚书记处这个红色遗址,我感触颇深。您如何看待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之间的兼容性和集聚性?
熊月之: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首先,江南文化是基础,海派文化是在江南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个高原。海派文化是什么?它是以江南文化为基础,吸收了西方文化以及其他地缘文化的因素,经过城市的集聚与升华最终形成的文化。其次,红色文化是海派文化基础上的一个高峰,它是海派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因此,红色文化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将眼光放得更宏大一些就会发现,在红色文化中,江南人口的占比非常高,因为江南自明清以来就是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朱薇娟(左)和苏文雯(右)
“四一二”事件的幕后推手究竟是谁?——被误会的蔡元培
工程师苏文雯:您刚才谈到,陈独秀和蔡元培的关系较近,两人交往颇深。但在“四一二”大屠杀事件中,蔡元培作为国民党的元老,也向蒋介石建议清党(将共产党从国民党中清理出去)了,令我不解?
熊月之:这个问题非常专业,我曾专门研究过。“清党”立场与蔡元培一贯的主张存在关联。蔡元培本身是主张大学要学习,反对干涉政治,这是他最为本质的思想,因为其留学德国,受到西方影响较多。
关于“清党”建议一事,蔡元培后期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蔡元培并不赞成暴动,更不赞成镇压。鼓动这一事件的首要分子是吴稚晖,他制作了“清党”提案,蔡元培只是签署了文件。倘若按照蔡元培的个人想法,绝不会导致后来的血雨腥风。也正因如此,蔡元培去世之后,国民党、共产党对蔡元培的评价都非常高。共产党评价他为“人世楷模”,他的形象一直都很好。
在“清党”事件之后,蔡元培在其他方面均做出了非常正面的举动,并没有像吴稚晖那样。当然,也不能完全抹杀掉吴稚晖的成果。吴稚晖在晚清时期反对清朝政府,开展革命运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但是,在“清党”问题上,他确实是策划者,因为他与蒋介石走得很近。而蔡元培不同,蔡元培后期一直与宋庆龄、民权保障同盟站在一起,从未放弃爱国和民主的思想与主张。这是蔡元培的特点,也是后人一直纪念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被遗忘的“共产主义小道”渔阳里如今已得正名
柴俊问起渔阳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被开发的特殊原因
收藏协会柴俊:您刚才提到,上海有一个共产主义重要地点——渔阳里,有人称之为“共产主义小道”。我想了解下,渔阳里为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被开发,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熊月之:这一问题涉及许多历史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对陈独秀的评价关系。陈独秀是党的领导人之一,对他的评价应由我党最高层来定调。迄今为止,尤其是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反映的内容,实际上是一个全新的定位。因为毛泽东在历史上对陈独秀进行了非常正面的评价,所有才有这部电视剧。当然,这也与后来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关系。随着一些档案的解密,我们也会发现,过去我党许多历史性的错误都与共产国际有关。但在当时,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底下的一个支部,不能把自己的问题都归因到上层。因此,出现问题就只能归到我们自己的同志身上。
回顾历史,共产国际固然对我党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对于我党犯下的重大错误,还是要负非常重要的责任的。正因如此,“共产主义小道”——渔阳里的2号到6号,今天才得以恢复名誉。现在来说,渔阳里是个非常光亮的地方。
上海如何发挥集聚功能?移民社会形成陌生人之间的竞争
退休国企党建干部刘嘉农:大家公认建党者是南陈北李,其实就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观点,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才会有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当时的上海是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所以才具备了共产党诞生的基本条件。建党百年的历史,既包括革命时期、战争时期,也包括和平建设时代。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在您撰写的这些书中,或在今后的研究中,是否会涉及到建党后的上海对中国革命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集聚功能,或者是文化引领?
熊月之一直从事上海史的研究,是1999年出版的15卷《上海通史》的主编
熊月之:这是当然。我一直从事上海史的研究,也是1999年出版的15卷《上海通史》的主编。目前,我们计划出版上海卷的《上海通史》,我仍然担任主编。该书专门有一卷讨论上海历史,必然会讨论上海的综合作用。我认为,在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原本的资本主义较不发达的国家中,一个大城市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独一无二,其功能至今为止还未得到充分的阐释。
历史表明,无论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还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在1949年以前,无论谁掌权都不可能不重视上海。从晚清到北洋政府,再到南京国民政府,均高度重视上海。因为那时中国的经济命脉在上海。在1949年以后,历任国家领导也高度重视上海。经济相对弱的计划经济时代需要上海,还因为上海人的素质确实较高。这是为什么?这与城市的集聚功能有关。上海是个移民城市,一个大规模的陌生人社会。这非常重要,因为陌生人之间多存在竞争关系,优胜劣汰,每个人都靠自己的本事生活。
哪怕在上海扫马路,能够生存下来也一定是了不起的,即便是要饭也能要出名堂来,因为在老上海要饭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无论是饭店、理发店,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靠竞争存活下来的,这代表了全中国优秀的人才。不仅是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更是如此。1949年之前从外国留学回来的人,绝大多是都留在了上海,因为上海有他们施展才能的平台。
在1853年至1937年间,英、美、德、法、日、俄这些外国列强在中国的投资至少有44%集中在上海
上海也聚集了全中国的财富。在1853年至1937年之间,上海从未出现战争,是最安全的地区。中国国内进行过多次战争,但每次打仗,上海都宣布中立,为什么?因为外国在全中国的利益大都集中在上海。据统计,英、美、德、法、日、俄,这些外国列强在全中国的投资至少有44%集中在上海,英国在上海的投资占全中国的投资额的70%。因此,外国列强当然不希望上海发生战乱。中立的上海就变成了中外利益共同体,既是中国的上海,也是外国的上海,最终成为全国财富最集中的地区。
我们看上海有那么多历史保护建筑,这些建筑的主人很多不在上海,但他却把全国的钱都转移到上海来。举个例子,湖南人谭延闿,长期在湖南为官,但很早就将家族安置到了上海。谭延闿的女儿是在上海中西女中读书的,就是现在的市三女中,说着一口标准的上海话,后来嫁给了国民党将领陈诚,留学美国。富人将全国财富都集中在了上海,上海就变成了全国最精华的地区。
我们共产党人都是聪明人,1949年以后能不重视上海吗?上海是财富集中、人才集中的地方,有什么难题就会找上海。1949年以后的历次重大运动,上海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包括此次抗击新冠疫情,包括过去抗击非典。上海人为何那么有本事?这是大规模的陌生人的移民社会所决定的,全国的聪明人都集中在这里。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深圳。深圳就是移民城市,移民城市的陌生人社会对社会结构的作用极其重要。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来比喻美国。我们上海是移民社会,这是我个人对上海城市品格的解读。我们为什么开放、创新、包容?从城市社会学角度来说,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根据。
陈独秀为何不参加党的一大会议?
刘嘉农(左)和张奇正(右)
上海知胜焊接技术有限公司出纳张奇正:陈独秀为何不是一大的代表?公开资料的解释是他当时忙于广州政府教育部长的公务。
熊月之: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更多的材料被披露。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在陈独秀看来,党已经成立了,一大只不过是一次会议而已。第二,陈独秀可能对马林包办中国的事情不满。他与李大钊两人都未参加一大的会议,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共产党已经成立了,“共产党”这个名字是陈独秀询问过李大钊之后确立的。所以,一大就是一次普通会议。但是,如果认为1920年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成立了,那对这个问题的解读就会不同了。事实上,一大的召开还是非常匆忙的。
【精彩瞬间】
熊月之是上海史专家,出版过诸多专著,但他依然不断有新的学术发现
主持人李念(右)介绍2015年第88期历史季时,熊月之为听友主讲的盛况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之际,留下珍贵的时刻
作者:熊月之
编辑:钱亦琛
现场照片:周文强、背景版设计王梓含
责任编辑: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