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关界学习“七一”讲话:力争引领中国外交理论 | |
2021-07-08 20:43:14 作者:李念 |
7月6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刚落幕,昨天(7月7日)上午首个37度高温天,沪上国际关系界的部分中青年骨干和资深媒体人,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和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召集下,会聚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暨习近平外交思想”专题研讨会上,就习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和“七六”讲话,进行了学习、咀嚼和研讨交流,与会者高度认同讲话中提出的“三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同时,从专业角度对讲话提出的几个新概念——全人类共同价值、进步力量、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等做了进一步的理念阐释,上海国际关系学会杨洁勉会长在总结中提出,要发扬上海国关学界拥有众多学会的科研优势,力争在国关理论上于国内外有所引领,在研究视野上要未雨绸缪注重跨学科,为中共的第二个百年外交做出中国国关人最大的贡献。
任晓: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在国际秩序维护者领域,任晓认为,中国总是和其他各方一同努力去达成一个合力,并努力加以维护
对于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所承担的三个角色——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这次在“七一”讲话中用了前置词“始终是”,“七六”讲话中则用了“始终不渝”。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任晓梳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对外政策,予以有力佐证。
在世界和平建设者领域,中国和平发展的取向已经牢固树立。任晓分析,一方面,从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开始,我党就明确了独立自主的和平政策,这个决定意义非常重大。此前一直是强调“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或“新的世界大战可以推迟,但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中国从1979年开始就没有任何对外战争,呈现了和平趋势,我们也不“输出革命”。反观美国,在过去20年里,频频对别的国家动武,例如:2001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2011年利比亚战争,2011年的叙利亚战争,一直延续到拜登上台后。而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2016年起,缴纳联合国维和经费摊款超过日本位居第二,2019年占15.2%,仅次于美国的28%,而且还在2016年6月设立了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同时,中国派出维和人员在122个派出国中排名第10,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居首,并且超过其他4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和,并且也是少数几个派出维和人员种类最齐全的出兵/警国家之一。
在全球发展贡献者领域,任晓指出,发展始终处在国际议程上,1970年代,联合国发表文件和宣言来倡导;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NIEO(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1980年代,热烈地讨论过改善南北关系。为此,联合国要求发达国家每年以GDP总值的0.7%去援助发展中国家,但是至今仅有瑞典、挪威、丹麦、卢森堡、英国等五个国家在实施。经合组织(OECD)国家成立了发展援助委员会(DAC),但受援国家必须符合一些例如政治上多党制等的条件。中国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自己的对外援助原则,包括五要素,一,主权观念明确,平等相待;二,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三,授人以渔,帮助受援国提升自己发展能力;四,重点帮助受援国建设基础设施;五,贸易、投资和援助相结合。因此,已在国际发展合作中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
在国际秩序维护者领域,任晓认为,中国总是和其他各方一同努力去达成一个合力,并努力加以维护。比如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在中东问题的调停上,在伊核问题上。反观美国,特朗普执政时,大肆意退群毁约,破坏了国际秩序。就拿伊核协议而言,这是有关各方通过艰苦努力而达成的多边主义成果,但美国轻易就单方面退出并对伊朗极限施压。而中国是伊核协议的维护者。与此同时,中国认为应改革现存国际秩序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公正因素,主张通过逐步改革,和其他国家一起,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刘军:欢迎善意批评、拒绝“教师爷”说教,是坚持外交独立性
面对中国外交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刘军认为,首先还是要坚持党的百年外事工作中最鲜明的一条就是独立自主性
观看直播的人都清晰地记得,“七一”讲话现场,有两处引发全场七万群众雷鸣般的欢呼。其中之一就是习总书记讲到“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的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军认为这个宣誓展示了既体现了开放性,也体现了自主性;既体现了一个百年大党谦虚谨慎的品质,也体现了继续乘胜前进的巨大自信。他分析,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尽善尽美,前进的道路上一样会犯错误;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是方方面面都非常完美,存在着自身纠错、要虚心听取外部有益建议及善意批评的必要性。
但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议题有被无限制放大的可能,种种议论、建议、批评、说教、污蔑、污名化将层出不穷,即“教师爷”说教无处不在。面对中国外交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刘军认为,首先还是要坚持党的百年外事工作中最鲜明的一条就是独立自主性。没有独立性很难有创新,也就没有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其次要有战略自信与定力,要在压力下继续发展,俄罗斯面对西方的集体制裁丝毫不慌,值得我们学习。最后还是要继续分清有益建议与善意批评。不要让有益建议与善意批评滑向“教师爷”式的说教,也不能把“教师爷”式的说教看做是有益建议与善意批评。
他最后指出,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仍然是一个首要的问题,中国外交仍然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重新找到统一战线这个法宝,从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杨成: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表明全球性大国具有普遍主义的实践自觉
杨成提出,深入学习“七一”讲话,中国外交无论是从话语还是从行动上都应作出相应的部署,以此为新起点构建新型国家间关系,进而扎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全人类共同价值,由习总书记在2015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上率先提出。由此,这一话语正式进入国际舞台,西方的“普世价值”难以专美。此次“七一”讲话中,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认为,从首先定义全人类共同价值到将其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基础,从突出“坚守”到强调“弘扬”,从特殊性和普遍性结合到更强调其普遍意义,这些话语变迁足以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已经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基础上,进入到突出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谋进步的新领域。第三个“为”,实际上是对1956年时毛泽东同志曾两度提出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最新回应。
他分析,在中国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大国后,“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的传统相互依赖正在向“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离不开世界”转变。相应地,中国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仅是“应当”,而且日益成为一种“必须”和“必然”。在外部世界看来,中国已经成了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力量,颠倒的费正清“冲击-反应”模式正在形成。值此关键历史节点,中国需要向世界说明,中国成长之后将会怎样。在此意义上,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中国对世界的正面回答。这既是中国成长为全球性大国在全球治理严重赤字、国际失序日益明显背景下的政治自觉,也是中国跳出特殊主义逻辑将改革开放、发展治理的中国经验升华为普遍主义路径的实践自觉。
为此,他提出,深入学习“七一”讲话,相应地,中国外交无论是从话语还是从行动上都应作出相应的部署,以此为新起点构建新型国家间关系,进而扎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李开盛:进步力量首次公开提出,是理解国际形势拓展中国外交的关键
李开盛认为,学习“七一”讲话,对新时代下我国外交如何“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有更加明确的理解
无论是“七一”讲话,还是“七六”讲话,习总书记都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站在历史的进步一面。在“七一”讲话中,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
对于“进步力量”这个提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李开盛认为,这是习总书记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如何认识当前世界中的进步力量,成为理解国际形势并拓展中国外交的关键。
不同于冷战时所指,新时代下,“进步力量”必须被赋予新的内涵。至少符合三个条件:必须是维护和平的力量,必须是支持发展的力量,必须是尊重规则的力量。世界进步力量包括多种类型,它既可以是国家、政党,也可以是国际组织,甚至是非政府组织或有影响力的个人。他特别指出,世界进步力量也不是一个变动不居的称号。有的力量今天显得进步,明天则未必。特别是国家实体,由于其利益的复杂性,其政策往往有多面性,不宜简单定性为进步力量或是反进步的力量。
李开盛认为,学习“七一”讲话,对新时代下我国外交如何“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有更加明确的理解。第一,要建立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结交一切可能结交的朋友,团结一切尽可能团结的力量。只有广交朋友才能避免被孤立,避免被人为地拖入新型冷战。第二,要继续坚持结伴而不结盟的战略路线。面对当前美国结伙对抗的做法,我应重点发展对俄、欧关系,阻止其组成新的冷战同盟。第三,要创新探索如何实现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传统的以美国为中心的霸权治理没有解决好这两大挑战,中国有必要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政策手段,用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使之成为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强大现实动能。
郭树勇:人民性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也是所有政党的使命
郭树勇教授认为,“七一”讲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民性、坚定性和灵活性
“七一”讲话中,明确了32个字的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也提到了“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新的领导”
对此,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郭树勇教授认为,讲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民性、坚定性和灵活性。他首先分析了这样一个全党、甚至全国和全世界翘首以待的讲话面对的具体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到了关键时刻;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进入全面博弈阶段。
而“七一”讲话凸显了人民性,尤其将“不负人民”写入了建党精神。在当前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共产党将民族革命与人民解放结合起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在“七六”讲话中,更是将“为人民谋幸福”提升为所有政党的宗旨;讲话也充分体现了坚定性,尤其是对“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坚持,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政党能做到如此长时段,这一点也表现在对外交往中坚持主权立场,坚持民族立场,坚持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反对对外侵略立场;郭树勇特别指出,对“完善和发展”的表述则体现了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为世界政党之间的交流对话,留出余地、留出空间,有助于赢得世界尊重,树立党的良好形象,完善党的对外工作。
杨洁勉:讲话指出了两个全局性和方向性挑战,战略和对策要调整和强化
杨洁勉会长指出,这次会议是上海国关学界第一个学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会议,非常及时
作为资深国关人,也是研讨会协办方的杨洁勉会长指出,这次会议是上海国关学界第一个学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会议,非常及时。接下去,接着要进一步结合专业特点深入学习,并制定相应的研究和工作重点。他指出,国际格局变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是中国外交面临的两个全局性和方向性重大挑战。在新形势和新挑战下,中国外交的战略和政策都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和强化:既要重新认识国际政治和安全因素的新作用,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建设全球治理体系,相关主流理论的共同建设亦需重视。
会议主办方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指出,“七一”讲话,以史为鉴、高瞻远瞩,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针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对如何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要携手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社科院国际所将进一步深化学习讲话精神,并贯彻到日常研究工作中,同时在学习中注重阐释新观点、新思想和新理念。
王健指出,“七一”讲话,以史为鉴、高瞻远瞩,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针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对如何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关链接】
作者:李念(文汇报高级记者)
编辑:钱亦琛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