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凤阳路那座中德共建的红砖房,延伸出两地同济医院 | 逛逛南京西路1 | |
2021-09-30 15:34:01 作者:乔争月 |
【导读】明天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72个国庆节了。讲堂以特别报道迎接建党100周年的国庆节。
也许你每天经过,但是否知道她的前世今生的故事?
每一栋建筑里都蕴含着自己的灵魂。这些灵魂历经百年积淀和人的精神契合、和历史脉动共振,以砖、瓦外貌呈现,最终勾勒出上海这座城市的万种风情。 知名的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乔争月在《阅读南京路》之后,再著《阅读南京西路》,从外滩出发,直到静安寺,讲述南京西路上百年变迁的33栋建筑的历史故事。
值上海旅游节和2021年国庆之际,讲堂将为各位读者摘编乔争月所著《阅读南京西路》中英双语版一书中7幢建筑和她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从有点悲伤的一则讣告开始南京西路的旅程。
《阅读南京西路》乔争月著,责编 杜鹃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21年7月,定价72元
讣告:宝隆医生逝世,生前说还要活20年救病人
大家都非常遗憾地得知宝隆医生去世的消息。他几天前因感染伤寒被送医,因为肾脏并发症,他于昨天凌晨4点死于尿毒症。几年前,他创立了一家面向中国人的慈善医院,后来又创办位于白克路(今凤阳路)的中德医学院。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他首先是一名外科医生。众所周知,宝隆医生的昵称“大宝医生”是对他的医术和勇气的称赞。宝隆医生的敏捷和决断力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无论天气好坏,无论白天黑夜,他总是为了病人而随时待命,对待免费病人和有钱病人一视同仁。许多他的穷苦病人都能说出宝隆医生所做的善事,他会为病人急需的假期资助费用,对病人耐心照顾。就在他去世前不久,宝隆医生还说希望再活20年,以便继续从事他所奉献的职业。
宝隆医生于凌晨死于尿毒症,他的昵称“大宝医生”是对他的医术和勇气的称赞。图片摘自1909年3月6日《北华捷报》
第一次访问上海,上尉就希望为中国穷人办医院
曾被上海人亲切称为“大宝医生”的宝隆(Erich Paulun)1862年3月4日出生于德国,2岁时父母患肺结核双双去世,他不幸成为孤儿。由亲戚抚养长大的宝隆选择参军,1882年在基尔的皇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外科医学学院学习,后成为一名德国海军的上尉随舰医生。
1891年,他在德国海军服役期间随军舰,第一次到访上海,亲眼所见老城里卫生条件不佳,流行病和瘟疫肆虐,穷人缺医少药深受疾病之苦。宝隆深受触动,想用自己所学改变这些悲剧。他后来写信给常驻上海的德国医生策德里乌斯(Carl Zedelius),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愿望:希望用自己所有的力量和知识为中国的穷人办一家医院。这位精力充沛的德国医生是个行动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他开始认真地做准备工作,先回国进修学习,到两家医院工作提升外科医术,并继续到大学进修,同时也为筹建医院积攒资金。
“同济”发音和“德国”相似,也取同舟共济之意
宝隆与另一位德国医生冯沙伯成立了上海德医公会,在后来的白克路、静安寺路(今凤阳路、南京西路)买了一块地,终于实现多年来的心愿—开办了收治中国穷人的“同济医院”
19世纪90年代初,宝隆再次来到上海,先担任策德里乌斯的助理。1899年,策德里乌斯去世后,宝隆接替了他的工作。同年,他与另一位德国医生冯沙伯(Oscar von Schab)成立了上海德医公会,起初在德国驻沪领事馆行医,随后在后来的白克路、静安寺路(今凤阳路、南京西路)买了一块地,终于实现多年来的心愿—开办了收治中国穷人的“同济医院”(Tung Chi Hospital),并担任院长。
同济近似上海话里“德国”的发音“Deutsche”,也有“同舟共济”的寓意。根据1909年4月3日英文《北华捷报》报道,这家成立于1900年的医院开始只有几座从德国军方购买的白铁皮房子,仅有20张床位,十分简陋。同年,宝隆和策德里乌斯的女儿结婚,在上海正式安家落户。
“区别对待”病人,穷苦华人可得到免费治疗
到了1901年,医院用来自中德人士的捐款在原址建起一座红砖建筑。一份1909年关于医院的新闻报道写道:“一楼有一间药房、几个储藏室、门诊室、仪器室和手术室。主要的手术室有三张手术台,并配有消毒器、器械箱、洗手池,实际上配备了现代无菌手术所需的所有条件。手术室外面有一个设备充沛的仪器室,外面是一个装有电灯浴的小房间,用于治疗风湿病人。此外,还有其他电气设备。大楼另一端的主药房与门诊室相连,德国医生每晚在这里慈善义诊50到70位病人。楼上有12间供中国付费病人使用的房间,男女病人各6间。”
同济医院对病人“区别对待”——穷苦华人可享受免费治疗,而德国公司的中方雇员看病需要支付费用。医院得到时任德国总领事克奈佩(Wilhelm Knappe)、上海道台和一些华商的捐助,包括叶澄衷、朱葆三和虞洽卿。
开办同济德文医学院,中德共同培养中国医生在上海,宝隆实现了自己的另一个心愿:在同济医院的基础上建一所培养中国医生的同济德文医学堂
在上海,宝隆实现了自己的另一个心愿:在同济医院的基础上建一所培养中国医生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07年10月1日,这家得到中德两国政府支持的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宝隆担任首任校长,德国领事和上海道台都出席了仪式。医学堂在白克路同济医院对面的房屋中启动,随后于1908年在今复兴中路、陕西南路购地,邀请德国建筑师Carl Baedecker设计新校区,1912年又增建了工学堂。在动荡岁月里,这所学堂历经多次起伏变迁,最终发展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就是今天的同济大学。
宝隆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位于复兴中路陕西南路,校园里,德国建筑师设计的红砖古典建筑犹存,如今是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园。校门口的陕西南路也一度被命名为宝隆路。
而在位于四平路同济大学校园内的校史馆里,宝隆医生的雕像就在入口处,仿佛仍在散发着他的热力、生命力和阳光,迎接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们。2000年,同济大学合并上海铁道大学,将铁道大学附属甘泉医院更名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医院更名,开设分院,同舟共济精神一以贯之
不过世事难料,1909年3月5日,宝隆医生染病英年早逝,年仅47岁。
宝隆医生去世后,“同济医院”改名为“宝隆医院”,以示纪念。
1946年抗战胜利后,宝隆医院更名为中美医院,1951年又更名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1951年到1955年,同济医院分批迁往湖北武汉,更名为“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955年10月1日,国防部颁令在汉口路515号建立第二军医大学急症外科医院,对外称上海急症外科医院。1959年,上海急症外科医院与同济医院合并,改名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第二附属医院,使用“上海同济医院”的名字,后更名为上海长征医院。凤阳路上留下的院址,成为今天长征医院所在地。如今,长征医院在院史中也专门介绍宝隆和同济医院的悠久历史。
1959年,上海急症外科医院与同济医院合并,后更名为上海长征医院;凤阳路上留下的院址,成为今天长征医院所在地
迁往武汉的同济医学院和同济医院发展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其附属同济医院。2020年2月20日新华社刊登的战疫报道里提到,武汉同济医院的院训“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也是全国医务人员驰援武汉,战胜疫魔坚定信念的写照。来自国内顶级医院的医疗队纷纷驰援武汉,同济医院成为武汉市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最多的医院之一。这些前往武汉驰援的医疗队伍中也有来自同济医院创办地上海的医疗队,他们与武汉同济医生一起真正地“同舟共济”。
【英文节选】
German doctor Erich Paulun was orphaned at the age of 2 but he had a loving heart of determinations. Today, both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and Tongji University originated from the charitable “Tung Chee Hospital” Paulun founded in the heart of Shanghai for poor Chinese patients.
The name “Tung Chee” or “Tong Ji” represents the transcription of the word “German” or “Deutsche” pronounced in Shanghai dialect. This name not only indicated the charitable hospital for Chinese was initiated by Germans, but also referred to the Chinese idiom “tong zhou gong ji” meaning “on the same boat”.
Born in Pasewalk of Germany in 1862, Paulun had studied in the Friedrich Wilhelm University in Berlin, an army medical institution, and served on Germany navy ships S. M. S. Wolf and Iltis in Asia in the late 1880s and early 1890s.
In a letter to a Shanghai-based German doctor Carl Zedelius, whom he knew during navy times, Paulun shared his idea to found a charitable hospital for poor Chinese patients who were suffering from illness and without access to medicine in old Shanghai.
To realize this hospital dream, he left the navy, worked in two hospitals in Germany to improve his surgeon skills and began raising funds. In 1895 he returned to Shanghai to work as assistant to Zedelius and became his successor after he died in 1899.
The same year Paulun and German doctor Oscar von Schab founded the Shanghai German doctors’ guild and purchased a land in Burkill Road (today’s Fengyang Road) across Bubbling Well Road to build the Tung Chee Hospital.
(童毅影摘自《阅读南京西路》,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顺序有所调整)
有关“阅读上海”的系列报道可参看文末链接,去年国庆节讲堂 推出的一组上海建筑的故事。
【最完整、最高龄,上海文物建筑有哪些“最”| 阅读上海① 】
作者:乔争月
图源:新书《南京西路》,刊头设计:平渊海
编辑:钱亦琛 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