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上溯1500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VS 朱子理气论
2022-06-28 22:40:38 作者:童毅影

陈来预告_看图王.jpg

中国哲学界重量级学者陈来教授作第一场大会演讲,奠定大会的比较哲学基调

昨天(6月27日),第2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开幕。开幕式后大会主题演讲第一讲邀请到了哲学史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他主讲《朱子理气论研究的比较哲学视野》,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PK朱子,重量级地开启大会5天学术之旅。

讨论世界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哲学,往往将焦点集中于彰显中国哲学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特别是当西方哲学面临时代的各种困境,以求中国哲学提供智慧的分享之时更是如此。第一讲嘉宾陈来,却从比较学的角度,通过古希腊哲学来论析朱子哲学,扩充了中国哲学的理解视野、加深了诠释深度。中国哲学不是历史、僵化的,而是鲜活、与时俱进的。唯有此,才能在理解中国哲学的基础上,求中西对话的可能,才能以“活水”之态时时滋养。

开幕式嘉宾阵容.jpg

陈来(右侧名单第一个)作为嘉宾出席线上开幕式

陈来有太多的头衔,师从张岱年、冯友兰的他主要研究方向是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和现代儒家哲学。本次的线上演讲陈来将朱子哲学理气论作为主要内容,他认为朱子的理气论很早就被置于比较哲学的视野来加以关照。比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下册)》,运用希腊哲学比较的来论析诸子哲学,这种比较的关照并不是认定被比较的双方完全相同或者一致。毋宁说更多的是为了扩大理解的视野,加深诠释的深度。不仅对于朱子,20世纪以来通过比较哲学的对照,加深对中国哲学讨论意义的理解,扩展这些讨论的哲学意义,求得哲学史认识上的启发,已经是中国哲学界普遍接受的必要的途径。

这次演讲选择希腊哲学作为朱子理气论的比较对象,陈来在回答听众提问的时候说到,“比较的选择是开放的。”当然也可以选择西方近代哲学的理论进行比较。这是比较哲学中的应有之义。陈来选择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则在于宋明理学关于“理”本身更接近柏拉图,而不是黑格尔,这是一个基本的判定。当然宋明理学还有很多其他的主旨内容,例如也可以和谢林的精神境界进行比较等等。

在本次演讲中,陈来就三个方面的问题与与会嘉宾进行了交流。

定-陈来截屏.jpg

陈来主讲40分钟,讨论20分钟。大会共安排了五天九场重量级的大会演讲

柏拉图之idea译为理型与朱子之理相比较

从对柏拉图哲学的概念入手,陈来认为目前学界用“理念论”来翻译柏拉图常用的idea或者是eidos并不十分恰当。这两个词在柏拉图处具有形式、形状的意义。现在的英译本一般翻译为idea,但在英文idea通常是指观念,但是柏拉图用这个观念主要不是作为主观的概念性的东西,而是一种客观实在。现在英文译者大多翻译为form。在中文翻译时,陈来认同吴寿彭的翻译,将idea翻译为“理型”。这一来,又便于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朱子的理气观念相比较。

由于柏拉图早期受到赫拉克利特学说的影响,从而认为“可感的事物永远处于流动的状态”因此可感的事物不可知。进而提出“理型”的概念。什么是理型?陈来解释说,我们画的正方形或者圆形不是真正绝对的正方或者圆形,真正不变的绝对的正方形或者圆形,那是方的自身圆的自身,这就是理想。同样柏拉图认为在其他的领域,正义的自身,美的自身,善的自身,他们都不是感觉器官所能感觉到的,都是理型。

3.png

 柏拉图的《斐多篇》和《会饮篇》中,界定了理型和具体事物之间的五点区别 

在《斐多篇》和《会饮篇》中,柏拉图界定了理型和具体事物之间五点区别。认为具体事物只是近似于那些自身,在很大程度上不如自身,比如圆的自身是绝对的圆,可是具体的圆形只是近似于绝对的圆,因此哲学要以绝对的自身为目标,想去接近它。当然具体事物追求绝对的自身,却永远不能达到自身。在国家篇中,运用理型的概念,柏拉图继而又提出善事最高的理型。是一切其他理型的原因,是最高的理型,高于正义等等其他的伦理范畴。

分有、分离诗意比喻解释柏拉图理型概念

陈来解释说,古人往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思考,而不得不采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分有”就是一个诗意的比喻。根据学者的研究认为“分有”在柏拉图时期的希腊是一个通用的口语,柏拉图借只是借用了这词。实际上要解释了理型和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按照柏拉图的思想,美的自身是绝对的,美的具体事物是近似于美的自身,因此具体事物之所以是美的,只是因为他们分有了美的自身,所以美的理型是一切美的事物,所以是美的唯一真正的原因。

与分有相关的问题,是“分离”,分离解释了理型与具体事物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问题。即认为两者是互相分离的。具体事物是对理型进行了模仿。例如一张造的床,只是床这个理型的影子。陈来认为,也就说柏拉图实际上主张两个世界。在具体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型的世界。

但在柏拉图后期,通过《巴曼尼得斯篇》中批判与讨论,尝试讨论要打破这两个世界的对立,成为柏拉图后期思想的一个主题。

4.png

 《巴曼尼得斯篇》借巴曼尼德斯之口对柏拉图分有、分离观念进行了批判 

理气不分离的朱子哲学比柏拉图要高明

在朱子理气论中,陈来认为,也有相同的讨论。但朱子不主张分离,反而强调不分离。与柏拉图有很大的差异。

从朱子理气论来看,分离问题是指理与气两个世界的关系,朱子也说过,理是净洁空阔的世界,所以用两个世界这样的讲法也是可以的,更确切的讲就是理与气的关系。朱子讲“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也未有无气之理”,然后又说“理未尝离乎气”,还说“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比较哲学_看图王(1).jpg

27日下午第一场特邀会议“中国哲学如何走向世界”专题中,香港中文大学黄勇教授演讲中谈到,从世界哲学来看中国哲学,是比较哲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从这些论述可见,朱子哲学中虽然也可以分理气两个世界,但是它的理气论不主张理气的分离,反而强调了理气的互不分离,那么这和柏拉图是明显不同的,也就是说在处理抽象的离体和可见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方面,朱熹的观点是强调一个世界,不是强调两个世界,这也是它比柏拉图要高明的地方。

而关于分有问题,在朱子哲学中就是事物中理和作为宇宙本体的理的关系问题,如周敦颐提出理一分殊。宇宙万物的本体,这是一个太极。同时每一个事物之中也都包含了一个与唯太极而一的太极完全相同的太极作为自己的本性,所以在这种关系中理一分殊实际上是理一分多,这多之间并没有差距。那么既然每一个事物所具有的太极跟宇宙本体的太极完全相同,只如月映万川相似。陈来总结道,可见朱子哲学虽然谈到分了,但是在哲学上的意义跟柏拉图的哲学分有所不同,而有自己的意义。

朱子哲学更接近于亚里士多德而非柏拉图

通过与柏拉图的对比,陈来剖析了朱子关于理的存在的观点。但朱子并不只讲理的存在,而是讲理气两个范畴的关系问题。此时并不能直接联系到柏拉图,直接参照却是亚里士多德。

6.png

冯友兰曾提及,对比朱子理气论的直接参照对象即亚里士多德

与柏拉图对现象世界的个别事物很少有兴趣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普遍知识要从个别事物中获得,所以他比较重视个别事物和经验事实。通过寻求本源和原理的思维来探讨万物的来源和变化,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才能说明事物生成变化。发现形式才是决定事物的真正本体,是事物“所以是”的原因,也是质料追求的目的。他首创了将具体事物分析为形式和质料,为柏拉图的理型做了进一步说明。

类似的思维,在朱子哲学中也可以所有发现,即理与气的关系的基本看法。朱子认为“天地这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理构成万物性,气构成万物之形。每一个事物只有兼具理气才称其为一个现实事物。和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量组合为事物有类似之处。

调控是朱子理气的运转生生不息的核心

最后,陈来对比了希腊哲学与朱子哲学把握运动上的异同。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是性质数量位移的变化,又认为运动或者变化一定有一个动理,因这是运动的原发者,也是引起运动的根源,他把运动或者变化定义为潜能,作为潜能的实现过程。他最后提出了不动的动者这一结论。第一推动者自身是不动的动者,是理型起了动力因和目的因的作用。

比较看来,在朱子的动静观中,它的所以然的观念包含了动力因,但所以然不只是动力因,因为朱子包括宋明理学,更加强调的是所以然的调控力量,而不仅仅是作为动力因素,这是两者重要的差异。陈来指出,朱子哲学的理虽然没有空间的位移的运动,但是它并非死板的东西,而是对世界之动有着关键的推动调控作用,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实体只是自己动来动去,而跟世界之动,世界之变没有关系,那才是没有意义的。

吴震截屏.jpg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主持第一场大会演讲 

这一点明代朱子学者罗钦顺就已解释清楚。他讲“理只是气之理,当于气之转折处观之。往而来,来而往,便是转折处也。夫往而不能不来,来而不能不往,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如有一物主宰乎其间而使之。然者,此理之所以名也。”陈来解释道“这个转折正体现调控主宰的力量。”

在演讲的讨论阶段,陈来还就观众提问,关于理的运行问题进行了解释。他指出,当说讲理是形而上的动、是一种运行时,但这并不能表达使动关系。运行是一个讲它在宇宙间无所不在,无所不发生作用的这么个状态,本身还不能直接表达出推动者推动被推动者运动,表达出这样一个始动者的原因作用。

理学下的宋朝人.jpg

大会第二天28日下午专题议程之一,青年学者纷纷聚焦比较中的宋明理学

正如陈来最后关于朱子理气论中关于动静问题的阐述,中国哲学若只在自身领域翻涌,总不能实现突破。世界视域下的中国哲学既要实现的是世界哲学的壮大,更有中国哲学自身突破发展之意。

文末链接:

620位学者 10余万听友 近悦远来论道国际中国哲学会首日

专访杨国荣:ISCP明起在沪办会,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哲学


  作者:童毅影

       照片:现场均为各场线上截屏,其余网络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