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园林大师陈从周百年诞辰:他把“小学科”做出了大影响 | |
2018-11-26 07:08:22 作者:樊丽萍 |
陈从周曾主持水绘园的重新修复工作。(资料照片)
他是著名古园林专家、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园林之父”。上海豫园、苏州网师园、扬州个园……提到中国园林,必定绕不过陈从周这个名字。
他是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学科和教研室创始人之一,1952年起在同济大学任教,一生都没有离开这所大学。
昨天,同济大学举行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在这场国内建筑学界群贤毕至的盛会上,一位学者如此感言:陈从周先生不仅是同济名师、上海名士,也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者。
古稀之年“补豫园,构楠园,复水绘园”
陈从周生于杭州,1942年从之江大学(现属浙江大学)文学系毕业后,到杭州省立高级中学等当过一段时间中学教员。1950年起,他先后受聘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及浙江大学,从事中国建筑史教学工作,1952年来到同济大学。
“陈先生逝世已经18年了,他的影响没有缩小,而且正日益扩大。”身为陈从周的高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说,先生所研究的古建筑和古园林专业,在学科分类上本是两个分支,但在他这里二者融为一体,“这两个专业肯定算不上热门,可能只是小众的分支,但小专业可以有大影响,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著名景观,本身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涉及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内容,而陈从周能真正达到融会贯通。是他,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了现代世界。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李振宇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古稀之年的陈从周先后主持三座园林的设计和修建,可以称为“补豫园,构楠园,复水绘园”。对于上海豫园,陈从周谨慎地采取“补”的设计方法。1986年,陈从周接受扩大豫园范围、重修豫园东部、修复古戏台的设计工作。
在回忆陈从周时,蔡达峰特别有感触的是导师的人格魅力。“他兴趣很广泛,是一个多学科兼攻的人,不光从事古建筑和园林研究,诗文书画,各行精通,有大量作品流传于世。”难能可贵的是,先生为人严谨又相当幽默,以此来对待生活中的酸甜苦乐,所以他始终能给人带来快乐。
学术思想远超那个时代、始终面向未来
直到今天,所有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任教的老师,只要提及陈从周都会有一种共同的感受:他似乎一刻都不曾离开过。他关于建筑保护的很多理念,今天不仅没过时,而且还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郑时龄回忆,上世纪60年代在同济读书时,陈从周就是学生们十分敬仰的老师。当年的建筑系有很多留洋归来的教授,而一口绍兴口音的陈从周永远是笑呵呵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常青也有类似的感受。“从古典园林的专业角度看,像陈先生这样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古典文学艺术修养深厚的传统文人,在建筑、园林界实属罕见。”常青还特别提到了陈从周的名著《说园》。他认为,从中可以看出,先生对古园的“存真”有着深邃见解。
“陈先生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引领历史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造诣远远超越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始终面向未来。”郑时龄认为,陈从周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建筑的精神追求,对于文化传承和历史建筑保护的超前理念,以及有关环境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肺腑之言,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高峰一样的存在,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者
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陈从周特别强调“师道”。
30多年前在同济大学学习时,现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的王浩也亲身感受过陈从周的名士风度。他说,听陈先生上课,就像听长辈聊家常,你会从他的娓娓道来中悟出一定道理。陈先生是高峰一样的存在。他感慨,也许我们不缺建筑师,不缺工程师,甚至也不缺院士,可是缺少陈先生这样的思想家、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者。
让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特别有感触的是,陈从周不仅潜心教书,而且育人理念先进。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运动,同时注重美学教育,希望学生涉猎绘画、摄影、音乐、戏曲等文化和艺术领域。他强调教书育人需要知性、感性、德性、理性共融,全方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他的育人理念和当前国家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