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尾鳗鱼“准妈妈”们从上海回归大海,科学家们将跟踪她们养育宝宝的全过程
2018-12-12 11:58:28 作者:金婉霞

image.png

它是传统名贵鱼类,不但肉质细嫩,味美多脂,还具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

不过它也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鱼类之一:先是在海水中产卵成苗,后又进入淡水成长,等到长大后又回回到海中产卵。神奇的自然特性使得人工繁殖鳗鲡一直是国际上久未攻克的难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鳗鲡,昨天,3000尾鳗鲡“准妈妈”们在上海从长江口被放流到大海里。

这还是鳗鲡“准妈妈”们首次在国内被大规模增殖放流。

此次被放流的鳗鲡,它是鳗鱼中的一种,上海市民习惯将之称为:鳗鱼。

对很多上海人来说,鳗鱼是一种再熟悉不过的鱼类之一。不过,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叠加影响,野生鳗鱼数量锐减。

WechatIMG7_meitu_1.jpg

▲黑色的悬浮囊是卫星跟踪标志

此次放流的3000尾鳗鱼“准妈妈”们中,其中10尾标志了PAT卫星跟踪标志,2000尾标志了T标。有了这些高科技装备加持,科学家们可对鳗鱼实现精准监控:标志内置的感应器可测定并存储鳗鱼们洄游路线上的三维空间数据,以及水温、盐度、水深等环境因子数据。

“此次鳗鱼们‘随身携带’着卫星跟踪标志奔赴大海,60天后,这些标志会自动脱落,然后浮出水面,而相关数据会通过卫星传输到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河口渔业实验室研究员张涛告诉记者,通过这些数据,他们就能够知道鳗鱼的洄游路线、水深、水温等,这样就能掌握鳗鱼的生活习性,从而揭示鳗鲡繁殖行为之谜,有助于填补我国相关研究空白,为突破鳗鲡全人工繁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image.png

据悉,过度捕捞使得鳗鱼资源长期下降。以我国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几乎所有主要河口都能捕捞到大量的玻璃鳗,由于其它地方的玻璃鳗资源枯竭,现在仅限于福建省沿海水域和长江口水域能捕捞到较多玻璃鳗。2014年,鳗鲡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濒危(EN)物种,列入红色名录(Red List)之中。对鳗鱼的保护和研究已是迫在眉睫。

此次活动由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承办。


作者:金婉霞
编辑:金婉霞 朱颖婕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