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奖 | 三年中两次出现“双黄蛋”,特等奖如何从“时有空缺”到“惊喜频现”?
2019-05-15 09:49:51 作者:沈湫莎

微信图片_20190515100520.jpg

又现“双黄蛋”!在今天举行的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系统研制”和“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两个项目,同时摘得本年度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继2016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评选首次诞生两个特等奖后爆出又一枚“双黄蛋”。

一年一度的科技奖折射出申城创新的脉动和走向。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00项,十位中青年科学家荣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一个个重量级奖项、一张张自信脸庞的背后,是上海近年来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的持续发力,也是上海在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不断颠覆超越、勇闯“无人区”的胆识和干劲儿。

从宁缺毋滥到难分伯仲

特等奖是对特别重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以及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技工程、计划、项目的最高规格奖励。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主任刘海峰告诉记者,在特等奖项目评选上,上海始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也因此时有空缺。“但凡要评上特等奖,无一不是高票通过的。”他说。

上海光源、白血病治疗“上海方案”、钕玻璃……自上海2012年恢复特等奖评选至2017年,累计仅产生了五项特等奖,其中2016年同时诞生了两项特等奖,时隔一年再次爆出的这枚特等奖“双黄蛋”,尽管被外界视为“惊喜重现”,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特等奖频现”正在成为一种常态。

每一个能斩获特等奖的项目,无不聚焦国家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它们或守着一个领域做到全球极致,或克服重重困难突破国际封锁,或独辟蹊径开创一个全新方向……从近年来中国科技从“跟跑”迈向“并跑”“领跑”的格局来看,特等奖正是那些位于金字塔尖的“领跑者”。

比如今天获奖的两个特等奖项目,“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特”不仅为我国探月工程、深空探测提供了有力支撑,还参与拍摄了全球首张黑洞照片;“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突破了层叠式超高层建筑理念,实现了垂直城市新模式,共获得90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创下历年高等级奖项之最。

天马.jpg

论文和专利是科技创新成果最直观的表现。2018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学术影响力和知识产权成果数量较2017年度均有提高——平均每个项目发表24.6篇SCI或EI收录的论文,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9.9项,较2016年度更是分别增长了35%和33%。

前沿领域涌现一批“领跑者”

与特等奖频现相呼应的,是不断攀升的上海科技奖的授奖数量。“并非评委放宽了要求,而是优质项目太多,实在难分伯仲。”刘海峰说,近年来,上海科研原创力稳步提升,一批科学家、企业家正成为所在学科领域的“领跑者”。

上海1.jpg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惠利健完成的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细胞属性转变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五篇代表性论文的篇均影响因子19.2,篇均他引109次,受到业内广泛关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胡金波等完成的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亲核氟烷基化反应中的“负氟效应”概念,建立了一个有机氟化学研究新体系;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澜起科技在内存接口芯片细分领域跻身全球前三甲,其余两家都是美国企业……

近年来,上海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和土壤,支撑“领跑者”勇闯“无人区”。据统计,去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31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98%,较2017投入增长9.2%。这也是自2010年以来,上海研发投入连续第八年增长。

奖金翻倍,让科研人员更有“获得感”

作为创新激励的重要途径,随着上海科创能级的提升和创新辐射力的增强,上海科技奖励制度谋求着又一次变革——科技奖励如何更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怎样才能让科研人员更有获得感。

据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今年起(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的科技功臣奖和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评审周期将从两年一次调整为一年一次,奖励金额大幅度提升,其中科技工程奖金从50万提升至200万,其他奖项的奖金额度也将翻番。

为凸显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影响力,上海科技奖的国际化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根据新规,科技奖评委将吸纳更多“洋面孔”,外籍科技工作者也将被纳入授奖范围。刘海峰表示,近期将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参与上海创新的外籍科研人员角逐市级科技奖。


作者:沈湫莎

编辑:沈湫莎 金婉霞

责任编辑:任荃 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