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五年间 | |
2019-05-22 06:38:24 作者:许琦敏 |
▲俯拍张江人工智能岛。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编者按】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作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指示。
五年来,上海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按照中央部署,举全市之力加速推进,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一批世界级科技设施迅速集聚,开放型创新生态加快形成,科创中心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突破。
即日起,本报推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五年间”系列报道,聚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全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努力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全方位加强科创中心区域和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具体成效,反映科创中心建设“满盘皆活”的生动局面。
进入2019年,上海科技创新亮点频现: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疾病模型猴诞生,全球首张“黑洞”照片在上海等全球六座城市同时发布,特斯拉超级工厂开工,微软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落户上海张江科学城人工智能岛……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作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指示。五年来,如此引发国际学术界、产业界轰动和关注的“高光时刻”,越来越多地在上海这座城市涌现:
——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等多项重大科技成果,上海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仅中国科学院在沪单位就有超过2000名科研人员参与;——2014至2018年,中国每年的十大科学进展,上海原创成果从未缺席。五年50项重大进展,上海牵头或参与11项;
——面向经济主战场,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刻蚀机、光刻机等战略产品销往海外,细胞治疗、高端医疗装备领域的创新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五年来,上海瞄准“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重要策源地”目标,着力提高创新策源能力,科创中心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突破。随着世界一流科学城、世界一流实验室和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的加快建设,上海正努力打造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强磁场”、创新成果的“原产地”,一座创新的“理想之城”正在世界东方崛起。
创新锐气:打造“科研重器”,营建国际“科研重镇”
今年5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教授戴维德·贝朗格不远万里,慕名来到上海光源做实验,因为不少同行向他夸奖上海光源的优异性能。
曾经,中国科学家站在“世界同步辐射俱乐部”的门外,只能靠申请国外大科学装置的机时艰难地开展实验研究。今年5月,上海光源运行满十年之际,一份成绩单令世界科学界动容:用户从第一批20人累计增长到约2.5万人,发表论文逾5000篇;去年起,上海光源开始接受全球科学家的申请,迄今已服务了16个国家的177名科研人员。
从出国“蹭”光源,到吸引外国科学家来沪用光源,开展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批“科研重器”的加速建成和集聚,为上海创新能级和环境带来了质的飞跃。
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五年间,上海持续布局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装置群,有力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如今,围绕上海光源,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国家蛋白质设施、活细胞成像平台等一大批世界级大科学装置相继建成或开工,一个世界级光子科学中心正在张江崛起。
在兴建世界级大科学装置群的同时,上海积极布局世界一流科学城、世界一流实验室,打造高水平创新基地。在科创中心建设的蓝图上,五年来,一颗颗战略棋子渐次落地:张江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李政道研究所、朱光亚研究院等一批创新机构和平台相继挂牌,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
预计到2025年,这些重大设施与创新机构建成运行之后,将吸引越来越多全球科学家来沪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依托“科研重器”,一座国际“科研重镇”雏形初现。
创新底气: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配置全球创新资源
今年7月,国际一流的“人类表型组”精密测量平台将在张江建成运行,并开始对第一批志愿者进行检测。早在去年10月,由上海科学家倡议发起的“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已得到16个国家科学家的认同和参与。
犹记得,上世纪90年代,在由美英法等国发起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中国科学家通过艰苦努力才参与到其中1%的测序任务。20多年来,有关中国科学家何时有能力发起并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提问,一直不绝于耳。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无疑成了打破这一空白的契机。对标世界一流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上海始终心怀国际视野,紧扣全球影响力。代表国家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表示,发起和推动国际大科学计划,最难之处在于国际学术界要形成共识,在组织和领导全球科学家参与计划的同时,让学术共同体认同整个计划的技术标准以及相关伦理规范。这背后,考量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和底气。
五年来,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影响力、引领力和辐射力不断提升。《2018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显示,去年,上海科技成果影响力提升幅度是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分值的两倍以上;2017年,全国四分之一顶尖学术论文由上海产出,这充分显示了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加速崛起的态势。
金力透露,预计2020年,上海将代表中国正式宣布发起“人类表型组计划”。与此同时,由上海科学家发起并主导的“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全基因组标签计划”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前期准备工作也在加快推进。
创新勇气:依托基础科学优势,“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关键要在“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为战略新兴产业铺就起飞“跑道”。
五年间,上海瞄准关键领域,集合精锐力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筑牢“最先一公里”地基,广拓“最后一公里”空间,努力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在“蓝天梦”“中国芯”“创新药”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
刚刚获得2018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本土高科技企业澜起科技,在内存接口芯片细分领域已经做到全球三甲,是唯一一家非美国企业。澜起科技创始人杨崇和说:“在内存接口芯片这个细分领域,我们不再被外国卡脖子了!”
为缩短原始创新到新兴产业的距离,一场场创新“加速跑”正在上海这座城市进行。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猴去年初刚登上《细胞》杂志。当年7月,“G60脑智科创基地”就在松江区成立了,未来这里将为全球脑智科技产业创新提供强劲的原动力。
五年间,依托基础科学优势领域,上海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核高基”、集成电路装备、大飞机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截至去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854项。立足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光子科学等基础较好的领域,上海在全国省级政府中率先启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先后投入40多亿元,启动硅光子、脑与类脑智能、拓扑量子材料、智慧天网等八个市级重大专项,为后续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夯实基础。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